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细胞疗法包治百病?①事故、疾病和年龄在我们身上一一留下痕迹——身体机能的退化如此复杂,以至于任何药物和手术都束手无策。然而,近25年来的研究-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细胞疗法包治百病? ①事故、疾病和年龄在我们身上一一留下痕迹——身体机能的退化如此复杂,以至于任何药物和手术都束手无策。然而,近25年来的研究却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方法——细胞疗法,即利用活细胞来修复肌体组织和器官。 ②将身体受损部分换掉,这一想法是在器官移植的早期提出的。器官移植手术证明,以整个器官的方式进行细胞移植是可行的,手术和药物的发展可以阻止排异反应的出现。 ③而细胞疗法为肌体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方式。细胞能够被复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至少理论上如此),并且能够促进肌体的修复机能。在不久的将来,细胞疗法将为人类医学带来重大发展,足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④共有两种细胞能够用于细胞疗法——干细胞和体细胞。干细胞可以无限增殖并能够发展成为不同类型的体细胞,而体细胞的生命周期则有限。近20年来,人们利用干细胞疗法,例如骨髓移植手术来治疗白血病和免疫系统疾病,并利用皮肤细胞治疗烧伤,促进慢性伤口的愈合,例如糖尿病导致的足部溃烂等。然而,直到1998年威斯康星大学的詹姆斯?汤姆森发现了胚胎干细胞,人类才真正踏入细胞疗法这一领域。 ⑤生物医学教授彼得?安德鲁斯说:“培养干细胞的要求相当高。这不仅需要科学手段,还是一门艺术。”但我们还不清楚该如何按照人类的意愿培养这些细胞。和所有具有生命的东西一样,细胞需要人们的精心照看,它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充足的氧气、合适的温度,这并不算什么,更具挑战性的是要保证细胞朝着你所希望的类型生长。如果研究人员希望使细胞分化成大脑细胞,以修复中风造成的损伤,那么他们需要了解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应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通常,这要求运用不同的化学信号(例如成长因子)来刺激细胞,促使细胞开启正确的基因切换,以确保他们能够发育成脑细胞,而不是肝细胞或其他体细胞。对于已经分化的细胞,最大的难题就是让它们自己保持已有状态。 ⑥此外,细胞研究还牵扯到其他问题,例如安全隐患。另外接受器官移植的肌体对于“外来”移植细胞会产生排斥。解决方法之一就是运用“体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即创造克隆羊多莉的技术)来创造一个与主体基因完全相同的胚胎,为主体提供干细胞,以供日后肌体修复之用。这种治疗性克隆的想法已经引发了许多争议,然而从技术角度来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治疗性克隆并不可行。 ⑦到目前为止胚胎干细胞疗法尚未开展任何临床实验。关于应用,胚胎干细胞疗法可能会最先应用在无需供血的的体外小型器官上,如头发、软骨、皮肤等。现在,医生已经能够通过胎儿细胞移植来治疗帕金森病。 小题1:下列对“细胞疗法”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小题4:干细胞和体细胞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及应用现状如何? |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①干细胞的培育需要人们的精心照看以及营养物质、充足的氧气、合适的温度,这是最基本的条件。②干细胞的培育要运用不同的化学信号来刺激细胞,促使它开启正确的基因切换,让细胞朝着人们希望的类型发展生长。③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应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已经分化了的细胞,保持其已有的状态极其重要,却也是非常困难的。 小题4:①干细胞的特点是可以无限增殖并能够发展成为不同类型的体细胞。体细胞的生命周期则有限。②目前为止,胚胎干细胞疗法尚未开展任何临床实验。关于应用,胚胎干细胞疗法可能会最先应用在无需供血的的体外小型器官上,如头发、软骨、皮肤等。现在,医生已经能够通过胎儿细胞移植来治疗帕金森病。 |
小题1:A“以整个器官的方式进行细胞移植”不当。B“按照人类意愿”不对,原文中也未说只能通过“胚胎干细胞”。C“不用任何药物和手术”原文无此意 小题2:文中说“关于应用,胚胎干细胞疗法可能会最先应用在无需供血的的体外小型器官上,”“可能会”表示一种可能性,若去掉“可能”意思过于绝对。因此做这类题目除了要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外,还需要的是细心,有时答案就在文中,只是换了个词,换了个说法,意思就迥异了啊。 小题3:无 小题4:无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细胞疗法包治百病?①事故、疾病和年龄..”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下文,回答问题。①音乐是一种心境。②当朋友们告诉我,他们如何对交响乐、奏鸣曲、室内乐一筹莫展的时候,我这样对他们说。③肖邦让黑白相间的钢琴键轻轻起伏,当清澈的和-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