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只木屐冰心??淡金色的夕阳,像这条轮船一样,懒洋洋地停在这一块长方形的海上。两边码头上仓库的灰色大门,已经紧紧地关起了。一下午的嘈杂的人声,-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只木屐  
                                            冰 心
??淡金色的夕阳,像这条轮船一样,懒洋洋地停在这一块长方形的海上。两边码头上仓库的灰色大门,已经紧紧地关起了。一下午的嘈杂的人声,已经寂静了下来,只有乍起的晚风,在吹卷着码头上零乱的草绳和尘土。
我默默地倚伏在船栏上,周围是一片的空虚和沉重,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苍茫的夜色,笼盖了下来。
??猛抬头,我看见在离船不远的水面上,飘着一只木屐,它已被海水泡成黑褐色的了。它在摇动的波浪上,摇着、摇着,慢慢地往外移,仿佛要努力地摇到外面大海上去似的!
?啊!我苦难中的朋友!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地离开?你又怎么知道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你从岸上跳进海中,万里迢迢地在船边护送着我?
过去几年的、在东京的苦闷不眠的夜晚——相伴我的只有瓦檐上的雨声,纸窗外的月色,更多的是空虚而沉重的、黑魆魆的长夜:而每一个不眠的夜晚,我都听到嘎达嘎达的木屐声音,一阵一阵的从我楼前走过。这声音,踏在石子路上,清空而又坚实:它不像我从前听过的、引人憎恨的、北京东单操场上日本军官的军靴声,也不像北京饭店的大厅上日本官员、绅士的皮鞋声。这是日本劳动人民的、风里雨里寸步不离的、清空而又坚实的声音……
我把双手交叉起,枕在脑后,随着一阵一阵的屐声,在想象中从穿着木屐的双脚,慢慢地向上看,我看到悲哀憔悴的穿着外褂、套着白罩衣的老人、老妇的脸;我看到痛苦愤怒的穿着工裤、披着蓑衣的工人、农民的脸;我看到忧郁彷徨的戴着四角帽、穿着短裙的青年、少女的脸……这些脸,都是我白天在街头巷尾不断看到的,这时都汇合了起来,从我楼前嘎达嘎达地走过。
“苦难中的朋友!在这里黑魆魆长夜,希望在哪里?你们这样嘎达嘎达地往哪里走呢?”在失眠的辗转反侧之中,我总是这样痛苦地想。
但是鲁迅的几句话,也常常闪光似地刺进我黑暗的心头,“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就这样,这清空而又坚实的木屐声音,一夜又一夜地从我的乱石嶙峋的思路上踏过;一声又一声、一步又一步地替我踏出了一条坚实平坦的大道,把我从黑夜送到黎明!
事情过去十多年了,但是我还常常想起那日那时日本横滨码头旁边水上的那只木屐。对于我,它象征着日本劳动人民,也使我回忆起那几年居留日本的一段生活,引起我许多复杂的情感
从那日那时离开日本后,我又去了两次。这时候,日本人民不但是我的苦难中的朋友,也是我斗争中的朋友了,我心中的苦乐和十几年前已大不相同。但是,当同去的人们,珍重地带回了些与富士山或樱花有关的纪念品的时候,我却收集一些小小的、引人眷恋的玩具木屐……         
    一九六二年六月八日,北京
1.开头一段环境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在文章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为什么“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1)                           。(2)                                 
3.第三部分作者说“这时候,日本人民不但是我苦难中的朋友,也是我斗争中的朋友”说明日本人民已经觉醒,开始反战,这在第二部分已有伏笔,请找出来。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全文以木屐为线索,贯穿始终,表现作者对日本人民的深厚感情。
B.此文要表现反战的主题,却没有直接写出,而是借一支木屐写出了日本人民的苦难生活。
C.文章写到在东京不眠的夜晚听到嘎达嘎达的木屐声,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D.在第二部分结尾,作者写出了心中的希望:作者坚信,中国人民终会战胜侵略者,迎来黎明 。
E.这篇文章写得高昂壮美,写出了日本人民由隐忍到觉醒的过程,鼓舞人们起来抗争。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空旷、惨淡、荒凉而寂静,在文章中起交待时间和衬托心情的作用。
2.(1)在东京的苦闷不眠的夜晚,那些劳动人民的清空而坚实的木屐声时时陪伴着我,给我以精神上的慰藉。?(2)日本人民正处于军国主义统治的苦难之中,作者对他们有无限的同情,关心他们的命运和将来。
3.在这黑魆魆长夜,希望在哪里?你们这样嘎达嘎达地往哪里走呢?
4.AB


1.(答对一项给2分,前面一项答两方面就给2分,后边一问答对衬托就给2分)
2.(文章中这句话有领起下文的作用,我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代表日本人民的木屐声对自己的心灵的安慰,另一方面是作者对深陷苦难中的日本人民的同情,正好是对第二部分①②③段的概括和总结。)?
3.(如果答成“这清空而又坚实的木屐声,替我踏出一条坚实而平坦的大道,把我从黑夜送到黎明。”也算正确。)
4.(C此文并不是主要抒发思乡之情;D文中涉及到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E此文风格柔婉细腻,并不是高亢壮美。)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只木屐冰心??淡金色的夕阳,像这条轮船..”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