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佛国的矛盾鲁彦周近日陪邓友梅兄拜了一次九华山。我说拜是因为九华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去九华当然是为了拜佛。但说拜佛似乎也不准确,九华同时又是-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佛国的矛盾
鲁彦周
近日陪邓友梅兄拜了一次九华山。我说拜是因为九华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去九华当然是为了拜佛。但说拜佛似乎也不准确,九华同时又是有名的旅游胜地,所以人们去九华又不仅是拜佛,更多的人还是为了旅游。所以九华山除了是佛地,还是旅游胜地。不仅是九华,四大佛教名山莫不是如此。
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政府往往不惜工本,大量投资或是引进资金来对佛教名山加以建设,并且成立了得力的管理机构,还有相当的级别如县或是县以上机关。这样为了旅游事业的发展需要,就必须在山上大兴土木,大搞建设。公路、办公室、酒店、街道、商场等现代化的服务设施,不仅如此,随着客源的兴旺,各种企业、商人、小业主、手工艺人也迅速聚集起来,歌舞厅、娱乐场、酒楼、茶馆等也都发展起来了,于是自然地就形成了街市,一座本为修行而兴起的佛教圣地,便自然的被改造为新兴的旅游名山。我到过几个佛教名山几乎都是如此。
这是好事还是不好,我不敢说,但这是时代发展使然,不能归咎或归功于哪些人,这也叫无可奈何时势造“山市”吧。
这次我和邓友梅来九华,不知他的感觉如何,可是我在这小小的九华街上逛街时,却还是被这里的热闹、繁华、喧嚣所震动,歌舞厅里的现代流行歌曲和佛寺里的钟  声同时响起,身披黄色袈裟的和尚和灰色衣服的尼姑同最时尚的城市来的情侣们并肩而行,商场里的叫卖声,酒楼里的卡拉ok声,在小街上、在佛寺前飘荡......使我又是惊异\又是感慨,这里到底是佛地还是闹市?王安石的九华诗云:山窗夜闲静,时闻叶鸣廊……吟猿递空壁,宿鸟惊飞霜……现在还有这样的境界吗?这也使我很自然地想起多年前我来九华山时的情景。那时九华山还真是一座“松月影寒生碧落”的佛国。
那时进山,当时没有盘山公路,但是一过庙前镇,一过二圣殿,便是一种佛山的境界了:那幽僻的小径,那参天大树和满山的竹林,那树上的藤萝和石上的苍苔;那阵阵的松涛竹韵和远处的水声鸟声……便都从这曲曲折折的小青石板路上,向我袭来,使我陶醉,使我如入画境和音乐天赖中。那时的人自然很少,偶有身背黄袋的香客从这条石板路上走过,他们是满脸的虔诚,有的甚至三步一叩首,汗水从他们的头发上顺着腮流下来。那情景真是感人。当你与他或她同行的时候,你自己也会变得虔诚而严肃了。一天门有副对联:“到此已非门外汉,进来便是个中人。”的确,那你进了山,确会有这种感受,不是亲自在那被竹荫树笼罩着的石板路上走,你是感受不到的。
那时的九华街,虽然是街市,却是很安静的,你在街上能听见对面钟楼上的沉沉的钟声,听见街上的溪水的淙淙声,听见庙里的钟磬和和尚或是尼姑念经的声音,那时的街上也有着浓浓的香火气。他的风格和佛地是统一的、和谐的。山峰的秀丽和佛庙的庄严组成统一和谐的境界。因而令人竟进入这里就如同感受了一次灵魂净化。我有幸在闵园一尼庵住过一晚,那时当年的佛教会给我安排的,佛教会请这个庵的师徒临时让出房子给我们住。夜晚月光透过竹林洒在庵堂的庭院里,院里的花草反出阵阵清香,而门前的流水和竹叶的沙沙声相互应和形成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我在这庵里徘徊,仰望星空,低首佛前,真不知自己身在何出,那时人间的一切烦恼全都消融于九华仙境中去了。当然那时让人心灵净化的也不仅是闵园,从闵园的彗居寺开始的上天台的山径,也都是山景和佛境,人工和自然,庙堂和险峰的最美妙的天然融合,令人在爬石阶时,完全忘记了疲劳,人们只觉得走入的是最虔诚的佛境地界。
那时的九华山真是一处最美最静最令人灵魂安宁的佛教名山,它是无可代替的。可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切都大大地改变了,过去那种安宁清净,现在是不可能有了,现在的九华山是繁华的,是方便的;现代化设施的高档酒店,现代化的索道和缆车,热闹的街市,熙熙攘攘的人群,鳞次栉比的商店,满街的红男绿女,卿卿我我、歌舞声声和佛教名山,在我看来,确实是一个矛盾。
值得庆幸的是九华山所在地区的领导,已经深深感觉并认识到这个矛盾,认识到这个矛盾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还将更加激化。为此,当地领导除了在前几年就已下了决心整顿九华山街的市场和社会秩序外,去年还毅然下决心把现有的九华山管理机关迁下山去,大批人马也即将随之下山,缓解九华山街人多的压力。让九华佛山回归到一个清净的佛境。
迁出管理机关,这可不是一件小举动,九华山管委会是一个副地级的管理机构,它的下设机关可说是应有尽有,党委行政公安司法工商税务管理以及所有行政部门加在一起,它的工作人员便能组织成一座城市。还有依靠这些机关和为它服务的机构呢?它的家属和从业人员又该有多少?这些人统统迁下山,在九华山脚下组成一座新城,这对于恢复佛地的庄严与净化无疑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关于这个决定我觉得是有远见的,往后山上的人除了游山者,便是香客和佛教徒了。这样九华虽然不可能也不必要回到当年那样的满山清风流水却无人的境界,确实可以突出佛教名山而以自己的特色闻名于世了。
我衷心祝愿九华新城能够尽快建设起来,我更祝愿这座以金地藏菩萨为代表的名山,是一座“崖头金佛国,树梢谪仙家。”
题目:
1.文中所说的佛国的矛盾是                   
2.王安石诗“山窗夜闲静,时闻叶鸟廊”的境界,作者是如何展现的?找到文中描写的语段                              
3.“那时你进了山,确会有这种感受”,“这种感受”是指                             
4.“树梢谪仙家”的“谪仙”在传统文化中是指                                      
5.另选一主题仿写文中关于“佛山的境界”的描写(80字左右)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佛国所追求的清净安宁与旅游名山的喧闹,繁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夜晚月光透过竹林洒在庵堂的庭院里……美妙乐章。
3.你会变得虔诚而严肃,仿佛信奉佛教的信徒。
4.寄情山水,云游名山的文人。
5.略 (排比句、语句通顺)。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佛国的矛盾鲁彦周近日陪邓友梅兄拜了一次九..”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