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问题读到一首好诗,一个精辟的警句,不仅能引起人会心的微笑,有的还会使人有茅塞顿开感。它们像钥匙、像火把、像路标,能打开心扉,照亮道路,指明-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读到一首好诗,一个精辟的警句,不仅能引起人会心的微笑,有的还会使人有茅塞顿开感。它们像钥匙、像火把、像路标,能打开心扉,照亮道路,指明方向。
像“无诗转为读书忙”就是这样的一句。常写东西的人,大都把写作看作事业,看作爱好,但总得有所感才可发可写。而“感”又不像自来水,打开龙头就往外流。无感可发时怎么办呢?像鲁迅说的那样,写不出时不硬写:“随便翻翻去”翻了,就会长知识,所谓的灵感往往也就会倏忽而至。
谈起读书,人们都希望有个安静的环境,但这又谈何容易!在读到明人李乐这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时,我好像立即受到一种启迪,悟到关键在自我调整。调整好了,即使身处闹市通衢,不也像没有“五浊”干扰的可独享读书之乐的深山古庙一样了吗?
但是,当读到鲁迅先生说的:“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便不由为自己发现的乐趣感到惭愧了,并进而警觉起来。
人常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其实鲁迅晚年体重不过三四十公斤,衰弱得很。说他骨头硬,实际上是说他的思想硬、信念硬。
晚明黄道周被清兵俘虏就义时,不肯跪。刽子手砍了一刀,头未掉。刽子手害怕了,跪下道:“请先生坐下。”一个身陷缧绁的文弱书生,却能使一个身强力壮手执钢刀的刽子手跪下,骨头是够硬的。
读书人的骨头并不都是硬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历来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骨头都是硬的。他们在爱国爱人民,深明民族大义这一点上,是从来不含糊的。
精神的力量,信念的力量,除了来自实践外,当然也来自精神养料的培养。鲁迅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显然与他的好学精神有关。他的学习法,用现代人的习惯,可粗略地概括为“四要”,即要读书,要思考,要观察,要比较。他主张,读好书,也读点“帝国主义者”的书,[甲];读“死书”,[乙]。[丙],不能把脑子让给“别人跑马”。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丁]
《明史》称黄道周“文章风节高天下”。我们则完全可以说,鲁迅文章悬日月,鲁迅风节照千古!在鲁迅的作品中,到处都是“钥匙”、“火把”与“路标”,开卷就可以得益。但更主要的还是学他的为人,学他的志节。为此,就要学习他那种好读书,会读书,以及“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的精神,不断净化自己,做一个“骨头硬”的中国人。
[注]五浊:佛教名词,即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1.第二段中有一个现成的语句,跟“写不出时不硬写,‘随便翻翻去’”意思相近,它是(2分)
答:
2.“我好像立即受到一种启迪,悟到关键在自我调整。”这里的“调整”是指(2分)
A.调整好读书的环境      B.调整好读书的心境
C.调整好心情和环境      D.调整好读书的情趣
3.这里所引鲁迅的话,意思是(3分)
A.读书人一旦变成了“书橱”,他的读书趣味,其实只是使其思想越来越顽固不化直到他的生命结束为止。
B.读书人一旦变成了“书橱”,思想感情就会逐渐变得冷漠坚硬,他最终也会被社会淘汰。
C.读书人一旦变成了“书橱”,他的读书趣味就会逐渐变成一种脱离社会人生的自我满足。
D.读书人一旦变成了“书橱”,他的读书趣味就会逐渐由浓厚变得淡薄,直至完全消失。
4.从上下文看,“自己发现的乐趣”是(2分)
A.翻了书,长了知识,获得了灵感。
B.读到好诗、警句,有茅塞顿开之感。
C.关起门来,如在“净土”,不受干扰,独享读书之乐。
D.自我调整,即可自得其乐。
5.作者引述了鲁迅、黄道周的例子,又说“读书人的骨头并不都是硬的”,联系上下文,他所要强调的是原文中的哪一句话?(2分)
A.读书人的骨头并不都是硬的。
B.精神的力量,信念的力量,除了来自实践外,当然也来自精神养料的培养。
C.中国历来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骨头都是硬的。
D.鲁迅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显然与他的好学精神有关。
6.下面四句话是从文中[甲]、[乙]、[丙]、[丁]处摘出来的,请根据文意加以还原(把每句前的序号,分别填入[甲]、[乙]、[丙]、[丁]后的横线上)。(2分)
①还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②要“自己思索,自己作主”
③“只要一比较,许多事便明白了”
④做到“知己知彼”
[甲]
[乙]
[丙]
[丁]
7.“为此,就要学习他那种好读书,会读书,以及‘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的精神,不断净化自己,做一个‘骨头硬’的中国人。”这句话中的两个“自己”指代对象有没有区别”说出理由。(3分)
8.通读全文,指出下列判断哪几个是错误的(只需在“答”后的横线上填上序号)。(4分)
①“我好像立即受到一种启迪”,对这种启迪,作者始终肯定的。
②“它们像钥匙、像火把、像路标”和“在鲁迅的作品中,到处都是‘钥匙’、‘火把’与‘路标’”,这两句所比喻的对象是完全相同的。
③本文提到的“死书”,是指对生活毫无用处的书。
④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谈读书问题,说明要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好学的精神。
⑤文中用“自来水”打比方,是为了说明对生活感受不是想有就有的。
⑥鲁迅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取决于他的好学精神。这个看法是片面的。
答: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偏易

答案


1.无诗转为读书忙
2.B
3.C
4.C
5.C
6.甲④ 乙① 丙② 丁③
7.有 ①指代鲁迅 ②泛指一切人
8.①②③④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问题读到一首好诗,一个精辟的警句,不..”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