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生命的灯①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②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生命的灯 ①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②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到一团晕黄的灯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 ③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他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草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道:“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④僧人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世界上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⑤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盲人缓缓问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过?”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也更让别人看到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⑥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人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会看到我自己的。” ⑦是的,点亮属于你自己的那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的生命之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 ⑧只有为别人点燃一盏灯,才能照亮我们自己。 1.第⑤段开头写到:“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请简述僧人第一次“愣”的原因。(4分) 2.苦行僧说:“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他所悟出的“佛”的内涵包括哪些?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分三个层次概括。(6分) 3.本文在表现主旨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分点作简要分析。(4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答案
1、答: 盲人(1分)在黑夜(1分)打着灯笼(2分) (不超过12个字) 2、答:(1)苦苦追寻的理想、信念往往寓于我们身边的平凡小事之中。 (2)为着别人,实际上也就会惠及自己。 (3)必须持之以恒地付诸行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1)以小见大,从瞎子点灯这样一个平常简单的生活故事中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2)叙议结合,在叙述故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3)虚实结合,苦行僧由眼前的灯参悟到心中的灯。(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其中每一点手法1分,简析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4、 AC |
1. 无 2. 无 3.无 4、B盲者并没有参悟性;D不是象征黑暗社会;E灯是现实中的,不是想象。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生命的灯①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⑤记叙顺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古剑清·高鹗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1)咏古剑,但诗中却并未出现“剑”字,试问作者是怎样咏-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周庄烟雨中韩静霆一踩着周庄的石板路,人就在水中央了,一蹬上周庄的乌篷船,就到了水乡人家了。正是烟雨空漾天气,衣裳在空气里就湿漉漉了,眉毛-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