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古代戏曲的生命力到底在哪儿?宁宗一古代戏曲的生命力到底在哪儿?首先是营养心灵。心灵就像纯数学的“空筐”结构。心灵的筐子的“空”是为了能随意装进-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古代戏曲的生命力到底在哪儿?
宁宗一
古代戏曲的生命力到底在哪儿?
首先是营养心灵。心灵就像纯数学的“空筐”结构。心灵的筐子的“空”是为了能随意装进天地间的万物,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古代戏曲的永恒魅力正是心灵空筐所需求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营养,由于由血肉之躯的直接面对与交流,心灵的营养使戏曲艺术在长期流播过程中具有直观性,于是在捍卫人性真善美与荡涤人性假丑恶的对照中,它使心灵充实,使人性中的尊严得到张扬。
其次是大智慧的赋予。戏曲艺术如同各个艺术门类一样,伟大的作品,都是智慧者写出智慧,给人以智慧,特别是审美智慧,所谓.“慧光所及,智珠朗照”。基于此乃有对于艺术人生的精辟见解和艺术大手笔的出现,而在一代一代的观众和读者中产生影响,使其思维感情进入新的境界,即逐步把握其象征意蕴。因为大智慧永远与生命的炽热和燃烧后的艺术之美结缘。
再有是原创性。从艺术层面加以观照,古代戏曲中的伟大作品都是原创性的。从关汉卿的悲剧、喜剧、历史剧,王实甫的长编巨制,到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等等,都是具有原创性意义的。因为这些伟构是独创的,更是前无古人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他们一旦横空出世便不可重复,并走上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峰。它们都形成了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空间内它可以容纳一切,又排斥一切。它们的作者大多是艺术天才,而他们的天才恰恰造成了无数的蠢材。惟其如此,它们才有不朽的价值,对以后的戏剧创作才有了永恒范本的意义。   
另外,就是它们成为我们探寻古代作家心灵史最丰富的资源。从戏曲文本到舞台搬演,你可以看到它们的作者在思考什么,有什么突破性的人生发现与人性认识。在作品中你会发现作家在纸上、在舞台上走到了个人创造的极致,倾力完成着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但,只有他们在完成他们的全部作品时,他的人生与艺术的得与失才得以显现。成就与失败,突破与局限,品格与过错,勇气与无奈,金子与垃圾,全部清清楚楚地摆在那儿。对于今人来说,一位古代戏曲艺术家的每一行字都不是没用的,都是他们心灵的见证。前提是,只要这位作家用真实的心灵去写作,心灵必然是他创作真实的、一贯的、隐性的主题和主人公。
(选自《文史知识》)
小题1:下列对“古代戏曲的生命力”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戏曲作为精神层面的东西,其永恒的价值可以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心灵营养。
B.古代戏曲的现代价值在于其在演出的过程中,能够使人直观的粪便假恶丑和真善美。
C.古代戏曲包含的有关人性的尊严,会在长期流播过程中得到弘扬,充实现代人的心灵。
D.古代戏曲都由伟大的戏曲作家创作,他们所具有的超出常人的智慧,也会启迪现代人。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作品,是创作者伟大智慧的结晶,这些作品要靠舞台演出向世人播撒智慧。
B.世世代代的人通过欣赏古代戏曲,可以获得对于艺术人生的精辟见解,产生艺术创作的大手笔。
C.古代杰出戏曲作品中包含的情感智慧,将永远在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和读者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D.凡古代戏曲作品无不具有原创性,关汉卿的、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的系列作都品莫不如此。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戏曲的永恒魅力来自于其在演出过程中,能够使人实现跨时空的交流。
B.元明清时代的一些天才艺术家的伟大作品,在赋予人类智慧的同时,也对后人的艺术创造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C.古代伟大戏曲作品的不朽艺术价值,往往是通过与大量平庸之作相比较而显现的。
D.通过深入研究古代戏曲作品,可以洞见古代艺术家的创作心灵,吸取他们在创作上的经验和教训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D(错在“古代戏曲都由伟大的戏曲作家创作”的表述,判断过于绝对)
小题2:C(A中“要靠舞台演出向世人播撒智慧”表述片面,按照原文,戏曲作品传播智慧的途径还可通过文本阅读;B 中“获得对于艺术人生的精辟见解,产生艺术创作的大手笔”时就为大戏曲作品的作者而言,而不是指的“世世代代的”戏曲欣赏者;D项错在“凡古代戏曲作品无不具有原创性”,说法以偏概全))
小题3:B(错在“也对后人的艺术创造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原文是说“它们的作者大多是艺术天才,而他们的天才恰恰造成了无数的蠢材”,这句话只是说有人对天才艺术家的作品一味模仿)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古代戏曲的生命力到底在哪儿?宁宗一古代..”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