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有些人张晓风(一)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但他们,我却清晰地记得。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位女老师,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有些人 张晓风 (一)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但他们,我却清晰地记得。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位女老师,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谁会?”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同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胁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位女老师的多。如果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的自信。 (二)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瞪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案件,“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即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三) 有一个夏天,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 忽然,我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 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但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却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 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闺秀式的教育使我不能不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为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漠然离去。 那个人是谁?我不知道,但他的痛苦却盘踞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 上苍曾让我们相遇于同一条街,为什么我不能献出一点手足之情?为什么我有权漠视他的痛苦?我何以怀着那么可耻的自尊?如果可能,我真愿再遇见他一次,但谁又知道他在哪里呢? 我们并非永远都有行善的机会——如果我们一度错过。 那陌生人的脸于我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四) 对于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清了。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 那年七月,当我们赶到联考考场的时候,只觉得整个人生都摇晃起来,无忧的岁月至此便渺茫了,谁能预测自己在考场后的人生? 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那苍白而没有表情的脸竟奔波过两个城市而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 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碎石头,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来未曾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美丽的彩笔——他使我在书本上的朱注①之外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 那天,很不幸的,行列式没有考,而那以后,我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上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心里总有点内疚。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应该不甚困难,但总觉得那是不必要的,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选自《张晓风经典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朱注——指朱熹对《论语》的批注。 16.为什么“我”能清晰地记得“有些人”?(4分) 17.结合第三节“我”与第四节“数学老师”待人态度的描写,赏析作品的对比手法。(6分) 18.善于从熟悉的生活中发掘出促人深省的深意,是张晓风散文创作的特点,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的认识。(5分) |
答案
16.(4分)内容分析]因为“有些人”触动了“我”的灵魂,给与“我”真善美的启迪,对“我”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17.(6分)手法分析]示例:面对急需帮助的中年人,“我”如众人一样冷漠;而当“我”彷徨无助时,数学老师给“我”无私的帮助,作品通过这一“冷”一“热”的对比,表达了强烈的褒贬爱憎,凸显出人应行善的思想。 18.(5分)人文探究]示例:本文从女教师、米店老板和数学老师等普通人常见的行为中,发掘出真诚、敬畏与无私助人等可贵品质,又从“我”对待衣衫褴褛路人的患得患失心理活动中,洞悉到人本心的迷失,作者在对凡人小事的褒扬与叩问中,表达出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从而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催人反思、促人猛醒和导人向善的力量。 |
16.(4分)答对一处给2分,答对两处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17.(6分)其中“分析”各得2分,“作用”2分。 18.(5分)写出熟悉生活2分,发掘出深意3分。若从某一事例发掘出深意,亦可得满分。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有些人张晓风(一)有些人,他们的姓..”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天文学家最近公布,他们发现了从银河系中心喷发出来的一个“毁灭源”。这些天文学家说,这个毁灭源是由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并互相摧毁时产生的热-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胶东文化与齐文化王志民齐鲁文化是一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作出了特殊贡献的区域文化。它并不是一个独立单一的文化单元,而是主要由齐文-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