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有些人张晓风(一)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但他们,我却清晰地记得。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位女老师,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有些人   张晓风
(一)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但他们,我却清晰地记得。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位女老师,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谁会?”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同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胁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位女老师的多。如果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的自信。
(二)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瞪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案件,“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即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三)
有一个夏天,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
忽然,我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
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但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却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
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闺秀式的教育使我不能不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为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漠然离去。
那个人是谁?我不知道,但他的痛苦却盘踞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
上苍曾让我们相遇于同一条街,为什么我不能献出一点手足之情?为什么我有权漠视他的痛苦?我何以怀着那么可耻的自尊?如果可能,我真愿再遇见他一次,但谁又知道他在哪里呢?
我们并非永远都有行善的机会——如果我们一度错过。
那陌生人的脸于我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四)
对于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清了。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
那年七月,当我们赶到联考考场的时候,只觉得整个人生都摇晃起来,无忧的岁月至此便渺茫了,谁能预测自己在考场后的人生?
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那苍白而没有表情的脸竟奔波过两个城市而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
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碎石头,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来未曾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美丽的彩笔——他使我在书本上的朱注①之外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
那天,很不幸的,行列式没有考,而那以后,我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上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心里总有点内疚。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应该不甚困难,但总觉得那是不必要的,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选自《张晓风经典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朱注——指朱熹对《论语》的批注。
16.为什么“我”能清晰地记得“有些人”?(4分)
17.结合第三节“我”与第四节“数学老师”待人态度的描写,赏析作品的对比手法。(6分)
18.善于从熟悉的生活中发掘出促人深省的深意,是张晓风散文创作的特点,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的认识。(5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6.(4分)内容分析]因为“有些人”触动了“我”的灵魂,给与“我”真善美的启迪,对“我”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17.(6分)手法分析]示例:面对急需帮助的中年人,“我”如众人一样冷漠;而当“我”彷徨无助时,数学老师给“我”无私的帮助,作品通过这一“冷”一“热”的对比,表达了强烈的褒贬爱憎,凸显出人应行善的思想。
18.(5分)人文探究]示例:本文从女教师、米店老板和数学老师等普通人常见的行为中,发掘出真诚、敬畏与无私助人等可贵品质,又从“我”对待衣衫褴褛路人的患得患失心理活动中,洞悉到人本心的迷失,作者在对凡人小事的褒扬与叩问中,表达出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从而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催人反思、促人猛醒和导人向善的力量。


16.(4分)答对一处给2分,答对两处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17.(6分)其中“分析”各得2分,“作用”2分。
18.(5分)写出熟悉生活2分,发掘出深意3分。若从某一事例发掘出深意,亦可得满分。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有些人张晓风(一)有些人,他们的姓..”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