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正确的文明历史观的导引。目前,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仍缺乏系统的历史认知。关于当代环境危机的历史根源,学术界存在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正确的文明历史观的导引。目前,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仍缺乏系统的历史认知。关于当代环境危机的历史根源,学术界存在着一些偏颇的看法。有人对农业文明(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持一味肯定的观点,似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农业社会是很和谐的,中外都有学者宣称中国古人强调“天人合一”,曾经很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的甚至认为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态文明;对兴起于西方的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则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工业文明张扬工具理性,力图征服自然,滥用科技暴力,毫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用人工制品(包括巨量废弃品)排斥自然物种,使人类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乐园,是一切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的罪魁祸首。这些观点当然都具有一定的依据,但过于简单化,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需要认真加以厘清,否则既不利于从理论上对生态文明进行准确的定位,也不利于在实践上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略。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我们不仅肯定农业文明的历史成就及其之于人类进化的伟大意义,而且承认最近几个世纪工业文明发展曾经具有历史的合理性。诚然,农业时代的生态环境状况远胜于当代,但那个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总是那么和谐。由于科技水平低下,人类能力弱小,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任由大自然摆布,在各种自然灾难面前显得十分孱弱无力;农业时代的人类活动并不都是合理的,也曾不只在一时一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危机,由此导致的经济衰退乃至文明衰亡并不罕见。
诚然,地球生态环境全面恶化与工业文明大举扩张如影随行。但是,生态环境恶化并非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的历史宿命,而是发展严重“失范”和“异化”的恶劣后果。当代环境危机的真正导因是:在科技和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人类对资源环境和生态规律的认知严重滞后,对大自然的敬畏精神和亲和情感严重失落,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对资本利润的疯狂追求,则是种种掠夺自然资源、摧残生态环境恶劣行径的真正罪魁。即便如此,对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首先发展起来的工业文明,我们仍需进行客观的历史评价。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毕竟曾经促进了人类自身的解放,特别是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包括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既非全盘否定工业文明,更非回归农业文明“天人和谐”的历史幻象,而是文明体系的全面创新、变革和重构。在此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经历一场根本性的调整。在生态文明体系中,人类既非盲目地敬畏自然,被动地顺从和受制于生态环境,亦非踞傲地藐视自然,向生态环境粗暴、无度索取,而是充分认识和尊重自然价值,严格遵循生态规律,在合理谋求生存资源、不断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积极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持续繁荣,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互利共生、协同进化。
5.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人们对当代环境危机的历史根源的确认,但学术界对此至今尚无统一的结论。
B.以“天人合一”理论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是一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其实就是一种传统的回归。
C.工业文明虽然力图征服自然,导致了一些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但也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脱胎换骨之后或许就是“生态文明”。
D.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正确认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正确的文明历史观的导引,人们只要有对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有系统的历史认知,就能真正建设“生态文明”。
B.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严重“失范”和“异化”可能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人类要正确认识这一点。
C.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首先发展起来的工业文明疯狂掠夺自然资源,严重摧残生态环境,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对资本利润的疯狂追求。
D.“生态文明”建设是在遵循生态规律前提下的生存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强调的“天人合一”不利于从理论上对生态文明进行准确的定位,所以我们不能一味推崇它。

B.虽然农业时代的生态环境状况远胜于当代,但由于那时人类的科技水平低下等原因,有时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环,从而导致经济衰退甚至文明的衰亡。

C.最近几个世纪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曾经促进了人类自身的解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但也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

D.“生态文明”是对文明体系的全面创新、变革和重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根本性调整,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偏易

答案

5.B
6.A
7.A

5.B项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是较为“偏颇的看法”。
6. A项条件太绝对,“对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有系统的历史认知”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7.“中国古人强调的‘天人合一’不利于从理论上对生态文明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文中没有依据。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正确的文明历史观的..”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