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阅读米勒郑小琼我收到这些画作时,心中竟充满如此多的感伤,有关一些宏大的词语不断地涌了上来,我感觉我铺开的不再是画作,而是广阔的原野,那是我-语文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阅读米勒 郑小琼 我收到这些画作时,心中竟充满如此多的感伤,有关一些宏大的词语不断地涌了上来,我感觉我铺开的不再是画作,而是广阔的原野,那是我的川东平原,亲人们全都站在这画作之中了。这便是米勒吗? 我不断地倾心于他画中的忧郁。心就像一张巨大的原野,生命总会在原野上或多或少留下一些感受。在苍茫的辽阔的大地上,我只是一个倾听者,倾听着米勒不急不缓、有些伤感的诉说。田野是一片无穷的诱惑,它不断地吸引着我。我想此刻我应该如同那位老妇人一样弯下腰来,拾起每一株遗失在大地上的麦穗。她多么像我年迈的祖母啊,我多想走近她,去握住她那双充满了沧桑的手,去为她分担一些来自生活的贫困而产生的忧郁。我想起了我的童年,那时我常常会跟在祖母的背后去收获后的田野上拾麦穗,祖辈父辈对每一粒粮食都是那样的充满了敬畏之情,那种敬畏是如今没有感受饥饿滋味的人无法理解的。每当祖母看到被人不小心踩到泥里的麦穗条时,她总会一边小心翼翼的从泥里抽出那些麦穗,一边说着“作孽啊!作孽啊!”她会顿然神伤,然后会对年幼的我说起在她生命经历过的荒年来。 此刻,正在读画的观众,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原野上低着头颅,拾着艺术的麦穗。 我第一次知道米勒是从上世纪那个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开始,是那个疯疯癫癫留着两撇向上翘起的胡子的西班牙画家让我认识米勒的。达利是如此说的,他小时候在教会学校读书,教室的门上挂着米勒的《晚钟》,每次看到那幅画,他说他便有一种说不出的感伤,那个低头默祷的农妇犹如现代圣母,那个脱了帽子规规矩矩垂掩沉重的头的农夫像一个被压抑的灵魂,米勒笔下那淡淡的哀愁气氛,就像他在回忆童年,使他难以忘怀。 当我不断打量着米勒的《拾穗者》,不由得想起一个诗人的诗句来:“拾穗者弯下腰来/整个天空弯下腰来/要是天空再旧一些/如同农妇身上的衣服/天空就是又一个拾麦穗的农妇”一直以来,我对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艺术家们都怀着深深的敬意,这种敬意是来自于他们作品的本身,在他们作品之中,我看到人类一种来自内心的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对世俗的关心与属于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对现实生活的敏感与怜悯之心。 有一次,我独自置身于小房子里,关上窗帘,不断翻阅着那本印刷品上的米勒画集。他画中的人物是那样的平凡而温柔敦厚,朴实而安分守己。我想起了我乡下的父老乡亲,他们两者之间是如此相像,有时你会以为画中的人就是他们,或者他们是画中的人走进了现实中。黄昏之时,身心疲惫了,当你坐在那里,你突然目睹这画中的一个个疲惫的农妇或者是佝偻的老人,你不能不被人类自身命运的不同而大为感伤。我一直倾心于米勒画中的那种迟暮气息,一种枯涩的黄,袅袅穿过乡村的原野,生命在沉重的现实中长出了善良的翅膀,在悲天悯人的哀愁中,我们终于感受到了现实。阅读他的作品时,我一直企图让金黄色的余晖变成一双天使的翅膀,会把那一种不幸与悲伤带走。他的画如同我童年记忆中老了的辘轳一样,让我不断地回味着,在回忆之中学会了深刻与旷达。 我愿在这样的黄昏遍布的房间里,在宁静中铺开米勒,然后让自己沉浸在落日的温暖与哀愁中。 (2006.12.22《河北日报》) 小题1:作者在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原野”,请简要阐释“原野”的含义? 小题2:作者由米勒《拾穗者》联想到祖母的“作孽啊,作孽”的情态和语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小题3:阅读全文,请回答问题 ⑴“在原野上低着头颅,拾着艺术的麦穗”,有何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 ⑵“在宁静中铺开米勒,然后让自己沉浸在落日的温暖与哀愁中”,含义是什么,有何作用? |
答案
小题1:“原野”的含义:一是它是指作者川东平原,二是指米勒画面中的乡村的原野;三是指作者苍茫而忧郁的心境,浩淼深沉。 小题2:①作者写祖母是因为《拾穗者》中老迈农妇像自己祖母;②是为了表达祖母对粮食的敬畏之情;③为了表达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对苦难的同情与悲天悯人的情怀。 小题3:⑴此句在文中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由眼前所想到回忆往昔;表达了作者对米勒的景仰之情,表面上是指米勒《拾穗者》,而实际则指作者自己,作者不仅从米勒画里汲取了思想力量,而且还是滋养了自己的艺术。 ⑵说明了作者再次在宁静中阅读米勒,而且沉浸在对米勒的怀念之中,沉浸在对米勒画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及悲天悯人的气息中;同时,此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再次回应了开头升华了主题。 |
小题1:本题实际上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C。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如“作孽啊,作孽”,只有将这句话“还原”到祖母生活的环境中,才会理解作者写祖母的缘由了。 小题2:本题命题意图就是借助或通过“重要句子”,来达成对写作主旨及文章形象的读解。此类问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结合具体语境,二是应深切体味“重要句子”的特点,在本题中就要体察祖母的动作和语言等细节的功用。这样,才能切合题旨。 小题3:本题命题意图是借助“重要文句”及“题目”的作用,通过“拟人”与“双关”等手法达到解读文章形象与主旨的作用。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掌握散文中常见的拟人及引用等修辞格,二是要将修辞作用与作者情感及作家的观点态度,体味作家的浓郁的人文色彩,三是善于发掘含蓄语句,并能够阐释与发掘。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阅读米勒郑小琼我收到这些画作时,心中..”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关羽斩颜良后,曹操盛赞其为“神人”,关羽却说:“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曹操-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科学家新奇实验发现人类嗅觉超乎想像据有关媒体18日报道,通过将一些大学生的眼睛蒙起来并让其爬过草丛仅靠嗅觉追踪巧克力的香味,科学家们发现了人-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