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辨奸论苏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辨 奸 论
苏 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zhì,嫉妒)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tè)。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利害夺其外也夺:改变
B.亦容有未必然也容:容许
C.好贤之相好:喜欢
D.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被:遭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世间人事的变迁,情理和形势的互相依赖等虽然疏阔难知,但和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相比较,后者更难以让人理解。
B.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用人不当。
C.当时一些人穿奴仆穿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也不梳洗打扮,却大谈读书,作者说,凡是行事不合乎人情的,就不是大奸大恶的人。
D.作者引用孙子的话,“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意在表明,社会上有一种人故意制造“显赫功绩”,沽名钓誉,从而欺骗世人以求得重用。
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只有天下最冷静的有修养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便预知发展的结果,月亮周围起晕,将要刮风,屋柱石础返潮,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
(2)这真是把王衍、卢杞合成一个人了,他的祸害哪里说得完呢?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1)5分“惟”,“乃”,“著”,“风”“雨”各1分。
(2)5分;“是”判断句式,“岂……哉”“胜言”各1分,大意1分。
辩 奸 论
苏 洵
事情发展有必然如此的原因,情理有原本如此的根源。只有天下最冷静的有修养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便预知发展的结果,月亮周围起晕,将要刮风,屋柱石础返潮,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人事的发展变化,道理情势的因果关系,其空疏难知、变化莫测的程度,怎能与天地阴阳之事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也有不知道的。那是什么缘故呢?爱憎越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啊!
从前,山巨源见到王衍,就说:“将来贻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这个人。”郭汾阳见到卢杞,就说:这个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孙就会被他杀得一个不留。”今天分析起来,那道理确实是可以预见到的。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容貌漂亮,能说会道,确实有可以欺世盗名的本钱。然而,他不忌妒,不妄求,只是随波逐流,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呆子,哪怕仅是一个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王衍,又何处能把天下搞乱呢?卢杞的奸险,固然足以败坏国家,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会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的预言,也可能未必有那样的结果。
现在有个人,口中背诵孔于、老子的词句,亲身实践着伯夷、叔齐的行为,招纳一些好名誉、出风头、不得志的士人,共同制造舆论,自我标榜,把自己说成是颜渊再世;盂轲复生,实际上却居心叵测,阴险狠毒,与一般人的旨趣不同。这是王街、卢杞合成-个人了。他将来造成的祸害岂可用言语细说呢?面孔脏了不忘揩洗,衣服脏了不忘洗涤,这是人之常情。现在这个人却不然,穿奴仆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头发蓬乱像囚徒一样,满面灰尘像居丧十榉,却大谈神圣的诗书,这难道是人的真实情感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成为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用盖世的好名声,来促成他尚未形成的祸患。虽然有想把国家治好的君主;爱好贤才的宰相,还是会举荐他,任用他的。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将是必然而没有疑问的,这就不只是王、卢二人所能比拟的了。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并无显赫的功勋。”假使这人不被重用,那么我的话就说错了,而这个人会有怀才不遇韵感叹,谁能知道祸患将会达到上述严重地步昵?假使不是这样的,(他受到了重用)天下将要遭受到他的灾祸,而我会获得能见微知著、察言识人的美名,那就太可悲了。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辨奸论苏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综合读写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综合读写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