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制作的器物,包括工具、用具、礼器、兵器、饰物等。考古学上的青铜器则特指先秦时期质地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铅-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制作的器物,包括工具、用具、礼器、兵器、饰物等。考古学上的青铜器则特指先秦时期质地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铅浇铸而成,表面呈青绿色或青灰色的器物。
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因此,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中国青铜器的发明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的产生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文化因素。追根溯源,青铜器的出现有着历史必然性。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约1600年,大体上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时间相当。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以夏、商、周三代的为代表,其种类丰富、数量较大、分布地区广,另外青铜器造型雄伟、文饰精美、铸造精良,如勾践剑、双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莲鹤方壶、双雄宝剑、司母戊方鼎、长信宫灯、嵌绿松石卧鹿等。此外,各类青铜器物铸造者根据不同的硬度要求,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这是国外青铜器铸品望尘莫及的。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青铜器,是1975年在甘肃东乡林家一处房屋遗址中出土的约为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残片,其属于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在较晚一些的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北、辽宁、内蒙古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也普遍发现了青铜制造的工具、兵器、装饰品等。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知,虽然中国的原始文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有着很大区别,但不少地区的先民还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熟知了铜的特性,初步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并表现出相应的装饰技巧。
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精巧绝伦。它不仅显示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而且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并以雄伟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古朴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铭文著称于世,堪称中国文化宝库的艺术瑰宝,更是世界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制作工艺上来说,中国的古代青铜器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首先,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合范法,在中国古代就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也非常成熟。而随后发展出来的不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更是显示出我国青铜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另外,在很早的时候,青铜器上还出现了为增加美观度而镶嵌的装饰。至于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是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等,经鉴定铁刃均为陨铁所铸成;第四种是红铜,即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第五是用金、银来做镶嵌,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青铜器铸刻有文字,即铭文(也就通常所说的金文),这是中国青铜器所独有的。我国的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从商代中期开始的,起初只有1-2个字,到商代晚期逐渐增多,但最长也不过48个字。西周时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进入大发展时期,但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做法开始逐渐减少,至战国已经罕见长篇铭文。我国青铜铭文的书体或粗犷或瘦劲、或工细或秀美,本身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也是我们研究青铜器的历史,及为其断代与鉴别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郭军林的《中国青铜文化》,时事出版社)
小题1: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青铜器的出现有着历史必然性,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它是最主要的文化因素,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
B.青铜器的发明,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C.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的工具、用具、礼器、兵器、饰物等,且表面呈青绿色或青灰色的器物。
D.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较大,分布地区广,造型雄伟,文饰精美,铸造精良,能够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甘肃出土的约为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碎片,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表明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
B.青铜器浇铸制作的工艺主要有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合范法,不需分铸的失蜡法,以及浑铸、分铸、铸接、叠铸等方法。
C.在很早的时候,为了增加器物的美观度,青铜器上出现了用绿松石、玉、陨铁、红铜、金、银等材料来做镶嵌的装饰。
D.我国在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世界上独有的,从商代中期开始,到商代晚期逐渐增多,西周时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进入大发展时期。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从我国最早发现的青铜器可知,原始先民已经熟知了铜的特性,初步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并表现出相应的装饰技巧。
B.中国青铜器以雄伟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古朴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铭文著称于世,堪称世界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C.从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上来说,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显示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而且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D.我国青铜铭文的书体粗犷瘦劲、工细秀美,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也是我们研究青铜器的历史和断代史的重要依据。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偏易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制作..”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