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山间小路龙应台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或莓果,看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歌德-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山间小路
龙应台
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或莓果,看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景。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径。在那条小径上,朱熹,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9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9月,不到40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 会面。他要和张 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人渡湘江来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记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800年前的中国。
可是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的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朝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30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大师。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赫曦台上有个6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憧憧。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轩泉,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
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
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
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儒雅",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什么人呢?身为礼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的不从或者是在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小题1:开头一段写海德堡"哲学家小径"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2:作者在文提到的“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是指什么?(4分)
小题3:对于岳麓书院的兴衰,作者是怎样看的?(6分)
小题4:最后一段写道:"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8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1)引出东方古代哲学家小径;(2)为下文作铺垫,说明岳麓山小径的伟大;(3)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含量。
小题1:指的是历史上对文明的认识、追求和尊重的力量。(答文明的给1-2分。)
小题1:(1)书院兴,说明文明在前进;(2)书院衰,是政治霸权压迫文明的结果;(3)不管霸权如何嚣张一时,但文明是压制不住的。
小题1:(1)联系文章,由作者的角度综合分析书院的兴衰与文明、政治霸权之间搏斗之间的关系。关键词:书院,文明的力量,政治霸权,文明的崛起是挡不住的 (4分)(2)、联系生活实际有自己的深刻看法。(4分)
(1)(1)再点"小路",照应题目,照应开头,(2)使文章意境得到升华。(2)既指岳麓书院初建的时候,更指中华文明初始的时候。


小题1:“开头一段”的作用与下文有关系。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山间小路龙应台海德堡古城临..”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