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不要活在新闻里熊培云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前,不妨先想想人类历史。你一定会轻而易举地想到许许多多黑暗的场景:冲突、流血、暴动、自杀,甚至大-高三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不要活在新闻里 熊培云 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前,不妨先想想人类历史。你一定会轻而易举地想到许许多多黑暗的场景:冲突、流血、暴动、自杀,甚至大屠杀……公平总是理所当然,而不公正的事却长久萦绕于心,时而让你寝食难安。难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当年会这样感慨:所谓人类历史,不过是一个写满人性坏话的记事本。 那么新闻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新闻一样在不断地说着人性的坏话:某些官员腐败了,侵占了大量民脂民膏;某地又发生了屠杀婴幼的惨案,而此前其他地方的相同罪恶早已经令人发指;某地有人自杀了,而且是几连跳;某地有人自焚了,有人推倒他家的房屋;某地有人在政府门前集体下跪了,为了解决问题;某人遭遇了巨大的不公正,而你对此无能为力…… 天天面对的都是这样的新闻,你难免会心生绝望:这世界、我所处的时代就是这样的么?当然,这样的绝望时间通常不会很长,常常转瞬即逝,人得学会积极生活,化解悲情,至少我是这样。因为我知道,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新闻是免不了要说人性的坏话的。就像我们现在通常说的“要在生活中维权,不要在维权中生活”,那好,也请你不要活在新闻里。 这实际上关系到一个媒介素养的问题。所谓媒介素养,说到底就是受众接受、解读媒介信息的一种能力。 就个人而言,如果你能积极独立地思考,通常都不会天真地以为新闻里的“坏人坏事”就是我们的生活全部,并由此得出一个“形势一片大坏”的结论,正如当年“形势一片大好”的宣传不能够遮蔽现实的贫困一样。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好也罢,坏也罢,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就政府而言,同样应该具有的媒介素养是,负面新闻并不构成对其工作的全盘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一个人在生活上有洁癖,人们多会投以同情之理解,毕竟,那也算是个人自治的一部分,其他人无权干涉;但如果带着洁癖去看新闻,去搞管理,去执政,难免脱离实际,而且显得公私不分。生活不是童话,童话里也有大灰狼。又必须承认的是,媒体大张旗鼓报道“说人性坏话的新闻”,除了商业上的考虑外,还因为媒体肩负了一种责任,即社会需要通过它了解国家与社会运行是否正常。 伴随着自杀案与恶性杀人事件频繁出现,人们在讨论一个问题,即媒体的相关报道是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方面有些媒体着实需要省思。在过去的文章中,我曾经批评中国的一些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描述杀人过程与杀人现场,唯恐读者不能身临其境。但另一方面,公众或者政府过度批评媒体的负面报道,难免有苛责之嫌。 作为一种平衡,其实重要的是改变受众的观念:一方面,需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媒体报道远处的一场火灾,你却因此烧毁自家的房屋,不理智的显然不是媒体,而是纵火者;另一方面,全社会更要直面已然发生的不幸事件,以求彻底改造,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幼儿园不安全,要加强保安,更要消除“深层次原因”,而不是嘴上说说;有人自杀了,更要查找究竟是什么导致其走上绝路。如果一个工厂接二连三发生跳楼事件,这已经不是个体的绝望,而是集体性的绝望。 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给那些潜在的自杀者以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而不是前仆后继的勇气。说一个人以死“唤醒社会”,实在是轻贱了人的生命,因为谁都应该好好活着;如果这种死不能够让社会去了解背后更实在的原因,而停留于指责是媒体起了坏作用,并大加讨伐,实在是用错了力。 因为这些事情的发生,许多人都在讨论“维特效应”。据说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后,造成了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说“风潮”,显然是言过其实了。事实上,《少年维特之烦恼》也让很多人活了下来,帮他们消解了内心的绝望与忧愁,其中包括歌德本人。 (选自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新星出版社)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小题4:回想2010年,国内频发校园砍杀事件,从3月23日发生在福建南平的血案,到4月30日发生在山东潍坊校园血案,不到40天的时间内发生了5起校园血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媒体在这些恶性事件中的责任呢?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4分) |
答案
小题1:BD 小题2:A 小题3:①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新闻是免不了说人性的坏话的; ②就个人而言,如果能积极独立地思考,我们就能对现实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③就新闻事件而言,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④就政府而言,负面新闻并不意味着对其工作的全盘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每点1分) 小题4:①有些媒体需要反省。对杀人过程与杀人现场不厌其烦地描述确实会起到极坏的影响。②公众或者政府过度批评媒体的负面报道,难免有苛责之嫌。③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更多地去了解死亡背后更实在的原因,而不是停留于指责媒体起了坏作用。(每点1分,答对3点给4分) |
小题1: 试题分析: 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A项表述不准确,原文第四段“媒介素养”是受众接受、解读媒介信息的一种能力;C项“完全”过于绝对,原文还有“商业上的考虑”;E项表述不准确,原意是“负面新闻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所以选B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B项表述不准确,并非媒体变的,而是社会的原因;C项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不能停留于指责”,并非“不能指责”;D项“极坏的负面影响”表述不准确,原文是“负面新闻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所以选A。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快速回读全文,在对文章内容感知的基础山,找到文中认为“不要活在新闻里”的理由提示性语句,然后进行概括。如文章第三段“至少我是这样。因为我知道,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新闻是免不了要说人性的坏话的。”可概括为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新闻是免不了说人性的坏话的;文章第五段“就个人而言,如果你能积极独立地思考,通常都不会天真地以为新闻里的“坏人坏事”就是我们的生活全部,”可概括为就个人而言,如果能积极独立地思考,我们就能对现实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文章第五段“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好也罢,坏也罢,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可概括为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第六段“就政府而言,同样应该具有的媒介素养是,负面新闻并不构成对其工作的全盘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可概括为就政府而言,负面新闻并不意味着对其工作的全盘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题干相关的语段进行分析,如文章第六段,“在这方面有些媒体着实需要省思…但另一方面,公众或者政府过度批评媒体的负面报道,难免有苛责之嫌。”文章第八段“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更多地去了解死亡背后更实在的原因,而不是停留于指责媒体起了坏作用。”这些语段的观点性的句子可以作为我们如何看待媒体的参考。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不要活在新闻里熊培云在开始这篇..”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城市里的蟋蟀吴丹红和城市站在一起,也就渐渐远离了自然。“唧……唧……唧……”,那曾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天籁之音似已远去。我已无法解读弥漫着欲望-高三语文
下一篇:本大题4小题,共16分。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各种艺术之间是相通的,而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则更为接近。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誉为“姊妹艺术”。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创作都基-高三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