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8分)点灯时分郭文斌总觉得城里的元宵夜有点过于热闹,热闹得让人几生迷失之感。在街上转了一会儿,就急切地往回赶。可是热闹是躲不脱的。-高二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8分) 点灯时分 郭文斌 总觉得城里的元宵夜有点过于热闹,热闹得让人几生迷失之感。在街上转了一会儿,就急切地往回赶。可是热闹是躲不脱的。紧紧地关了门窗,热闹还是不可阻挡地挤将进来,让人无可奈何。就索性站在阳台上,面向老家出神,而身心竟一下子踏实了下来。 老家的元宵夜没有汤圆,也没有眼下这绚丽多彩的华灯和开在天空的一树树银花,更没有震耳欲聋的炮声和比肩接踵的人流,而是一片夺人的宁静,活生生的宁静,神一样的宁静,似乎一伸手就能从脸上抓下一把来。 那宁静,是被娘的荞面灯盏烘托出来的。 那灯盏拳头一般大,上面有一盏心,可盛得一勺清油。捻子是半截麦秆上缠了棉花。夜幕降临时分,几十个灯盏便被点燃,端到当院的月光中,先让月神品赏。如果没有风,几十尾灯焰静静地在乳样的月光中泊着,那种绝尘之境,真是用文字难以传达的。 赏完月,灯盏便被分别端到各个屋里。每人每屋每物,都要有的。包括牛羊鸡狗、磨子、水井、耕犁等。让人觉得天地间的所有物什连同呼出的气上都带有一种灵性。似乎耕犁磨盘它们不时会扯着你的手跟你攀谈几句。那时谁也没有问为什么要给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点灯,只觉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如果不这样做就是不应该了,而生命不正是一种“应该”吗? 现在想来,这其中包含着多么朴素多么深厚的善和美,连同真啊。 用老人们的说法,这正月十五的灯盏,很有一点神的味道。一旦点燃,则需真心守护,不得轻慢。就默默地守着,看一盏灯苗在静静地赶它的路。看一星灯花渐渐地结在灯捻上,心如平湖,神如止水,整个生命沉浸在一种无言的福中,喜悦中,感动中。渐渐地觉得自己就要像一朵花一样轻轻地轻轻地绽开。我想佛家所说的定境中的喜悦也不过如此吧。现在想来,当时守着的其实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生命的最深处。那种铺天盖地的喜悦正是因为自己离自己最近的缘故,那种纯粹的爱正是因为看到了那个本来。 我不知道正月十五为什么要点灯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留下这个风俗的人一定是深深懂得生命的。他用一个最具活性的东西,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向人们表明了生命的意义和状态,也说明了生命在怎样地行进和更替。后来看了一些资料,知道既甘又苦且柔且韧的荞面具有别的食品不能代替的活血降火功用,就更为祖先用荞面做灯盏叫绝。它,不正是对被人们炒得过热的生命的一种清凉的制衡吗? 天下没有不灭的灯。大人们用灯捻上留下的灯花来安慰灯的熄灭给儿女们的打击。说,那灯花将预示着来年的收获和前途,而将人们的心思转移到期冀当中。 那灯焰最后的一闪终于到来,整个屋子一下子失魂似的空落。熄灭毕竟给了我们不小的打击。 这时,母亲就要说,尝尝娘做的灯盏是什么味道。 我不知母亲是否存心转移我们的心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种空落真的被产生于舌头上的实在的喜悦安抚了。一种大美在双齿合上的同时变为一种实在的满足。 现在,我站在这个城市的阳台上,穿过喧哗和骚动,面对老家,面对老家的荞面灯,终于明白,我们的迷失,正是因为将自己交给了自我的风,正是因为离开生命的朴真太远了,离开那盏泊在宁静中的大善大美的生命之灯太远了,离开那个最真实的“在”太远了。 灯,又何尝是风能吹得灭的。 小题1:从文中看,作者老家元宵夜“点荞面灯”风俗,有哪些活动?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2:第六段说“现在想来,这其中包含着多么朴素多么深厚的善和美,连同真啊”,根据文意,说说这里“善”、“美”、“真”的具体内涵。(4分) 小题3:作者是如何理解先民们留下点荞面灯盏风俗之用意的?(4分) 小题4:简要分析文章结尾两段的含义与作用。(6分) |
答案
小题1:①点灯让月神品赏。②将灯盏分派给每人每屋每物。③守护灯盏至油尽灯灭。④品尝荞面灯盏。 小题2:①“点灯”风俗,包含万物有灵、人要学会感恩的思想。②“点灯”风俗,赋予日常生活一种诗意。③“点灯”风俗,启示生命的本色是宁静淡泊的。 小题3:①通过点灯,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向人们表明生命的意义和状态,说明生命在怎样地行进和更替。②荞面具有活血降火的功用,荞面灯盏是对被人们炒得过热的生命一种清凉的制衡。 小题4:含义:①指出浮躁的现代人被欲望挟持,失去了宁静,背离了生命的本色。②相信人性之灯永不熄灭,呼唤生命回归本色。作用:①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②深化文章的主旨。 |
小题1: 试题分析:文章的第3段到第12段集中写老家的“荞面灯”,这道题的答案也就要从这几段中归纳概括。按时间顺序我们会找到以下信息,第4段“那灯盏……先让月神品赏”,第5段“灯盏便被分别端到各个屋里。每人每屋每物,都要有的”,第7段“这正月十五的灯盏……需真心守护……就默默地守着”,第11段“尝尝娘做的灯盏是什么味道”第12段“一种大美在双齿合上的同时变为一种实在的满足”。稍微归纳一下就可以总结出答案了。(每点1分,共4分)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过渡段,“这”指代上文,联系上文,第5段,作者写将灯盏分派给每人每屋每物“让人觉得天地间的所有物什连同呼出的气上都带有一种灵性……”表达出万物有灵的思想,“给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点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应该……”表现出人要学会感恩的思想。以上是“善”。再联系第7段,“看一星灯花……心如平湖,神如止水,整个生命沉浸在一种无言的福中”, 启示人们生命的本色是宁静淡泊的。以上是“真”。“渐渐地觉得自己就要像一朵花一样轻轻地轻轻地绽开”,点灯这个风俗使日常生活诗意。以上是“美”。(写对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第8自然段开头句“我不知道正月十五为什么要点灯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留下这个风俗的人一定是深深懂得生命的”提示考生这一段是对点灯意义的探讨。这一段写了两层意思,第一层“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向人们表明了生命的意义和状态,也说明了生命在怎样地行进和更替。”第二层,由荞面写到了荞面灯“是对被人们炒得过热的生命的一种清凉的制衡”。两层含义,稍加归纳就是答案。(写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这道题有两问,含义和作用。从含义的角度来分析,本文是一篇怀旧散文,怀旧散文所写的事物往往是现在生活中所缺失的,是作者怀念的,希望保留的,从最后两段来看,“离开那盏泊在宁静中的大善大美的生命之灯太远了,离开那个最真实的“在”太远了” 显然作者借对荞面灯的怀念是在反映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失去了宁静,远离了“大善大美的生命之灯”,背离了生命的本色。最后一段“灯,又何尝是风能吹得灭的”表明作者相信人性之灯不会熄灭,呼唤回归生命本色。作用角度来看,考查的是文章最后两段,常见作用便是首尾呼应,深化主旨。(含义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作用每条1分。)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8分)点灯时分郭文斌总觉得城..”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铜奔马正名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高三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1分)怀念一种声音聂鑫荣①画家的梦似乎与一种声音有关。这种声音叫做雨声。雨声从他出生和成长的方向,不断地传来,粗粗细细,高高低低,疏-高二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