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17分)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裴毅然①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②新文学运动以来,鲁-高三语文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17分)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裴毅然 ①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 ②新文学运动以来,鲁迅的《孔乙己》、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来。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③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乃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 ④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因掌握知识,知识分子自必怀有一定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辈,不安于既有现状。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在群俗看来,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 ⑥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何处何地有痒痒肉,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一举刨一扛镐的“第一感觉”都往那儿汇聚,这样便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而艺术创作的关键又在于细节与深度,对作家来说最容易写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此外,嘲笑自我的社会效应也较好,上面不会怪罪,下面不会得罪,官不厌民不嫌,就像相声演员最好的开涮对象总是自己。既然将镜头对准了知识分子,那么还能不搞出几声笑来?谁身上还能没有一点可资嘲笑的“不完善”之处? ⑦孔孟以降,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之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三代文武”,标榜至今。厚古薄今,从习惯上养成了中国学者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审美传统——“以新为不可知,以旧为不可易”。 ⑧一九八〇年代中期呼啸文坛的“寻根派”,呼吁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质中找寻现代社会的“自我”,期望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根”,从宁静乡村处寻找文化根源,从遥远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根”。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从思想倾向上,表现出追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文明,表现出追慕落后的趋向,但从审美上却因这一“向后看”得到价值支撑,觅得内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现代文明。而知识分子又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 ⑨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审美观点均处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旧矛盾交聚汇集,以“旧”笑“今”也是一种必然。恰好多读了几年书的知识分子又是公认的新派人物,多有与众不同之处,被俚俗们拎出来当当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 ⑩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夏瑜”式的孤掌难鸣,不成气候缺乏呼应,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激掌一片。 因此,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鲁迅的《药》中,最好笑的人物还是那个“疯子”夏瑜。 ?习惯成自然,既然知识分子这一头总是自我嘲笑,并不断提供这样的嘲笑范本,那么另一头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俗众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谓时髦的“卖点”。 ?当然,只要知识分子还作为某种社会集团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因为掌握知识而成为社会关注点,那么,文学中的这一“知识分子待遇”怕是还得享受下去,一直要到全社会知识化,全都成为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免却这一“待遇”。 小题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⑩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①等到新思想最终战胜旧思想 ②再回头去嘲笑旧式人物 ③如《药》中新派人物夏瑜 ④好象也没了多大意思 ⑤甚至连嘲笑权都没有呢 ⑥新派人物亦随之失去“新”意
小题3:第⑧段,作者列举“寻根派”和《最后一个渔佬儿》的目的是什么?(3分) 小题4:第⑩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试举出其中一种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5:下列分析“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答案
小题1:C 小题2:作家写作中可以被用来嘲笑的知识分子的缺点和弱点。或知识分子身上可资嘲笑的“不完善”之处。 小题3:中国学者有厚古薄今、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审美传统(1分);审美上喜欢“向后看”(1分);而知识分子又总是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因而总被嘲笑(1分)。 小题4: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1分),把新派人物比作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夏瑜”(1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的观点(1分);或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1分),把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孤掌难鸣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的现状进行对比(1分),突出地表达了“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的观点(1分);或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1分),通过例举人们熟悉的鲁迅作品中“夏瑜”的结局(1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的观点(1分)。 小题5:B 小题6:作者认为(1分),只要知识分子还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来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是社会的关注点(1分),中国文学拿知识分子“开涮”还会继续下去(1分)。 我同意作者的观点(1分),因为中国文学历来有嘲笑知识分子的传统,现实生活中许多知识分子就有虚伪猥琐等性格特点(1分),所以,它还可以成为人们继续写作的资源(1分)。 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1分),因为尽管中国文学有嘲笑知识分子的传统,但历史上和现实中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这些特点被人们认识到以后(1分),人们会改变过去的做法,在文学中赞美知识分子(1分)。 |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意连贯,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的方法。根据前文内容“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夏瑜”式的孤掌难鸣,不成气候缺乏呼应”。③与⑤联系紧密,与前文构成递进关系;②与④前后承接,意思联系紧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解答本题可联系后文内容,可以知道“矿藏”是以被用来嘲笑的知识分子的缺点和弱点。或者用文中的最后一句话“知识分子身上可资嘲笑的“不完善”之处”回答。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联系⑦和⑧两个自然段。“寻根派”厚古薄今,从习惯上养成了中国学者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审美传统;与后文知识分子的认识形成对比,知识分子又总是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因而总被嘲笑。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方法。解答本题首先点出论证方法,然后举例论证。本段中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5: 试题分析:“自古就有”说法错误,在文中无依据。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6: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联系文本中最后一段,首先答出作者的观点,对作者的观点你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要能够自圆其说。如果从反对的角度回答,要回答出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作用,人们对知识分子的正确认识。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17分)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裴毅然①中..”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山其实一直都站在那里谢云①在这座城市绵缠了好几天的雨,总算停了。雨其实是好雨,不仅退去了持续已久的酷暑高温,还将城市里一向灰蒙昏暗的-高三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李清照新传(节选)陈祖美尽管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又恰恰处在朝政腐败、社会动乱、四郊多垒、民不聊生的时代,但是作为一位上层妇女,她不-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