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孔子开创了中国语-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
他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要的“傻”问题。
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节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
小题1:下列关于先秦“文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和孔子在文章风格上不同,在思想上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他们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着不同的特殊贡献。
B.纵观中国文脉,虽然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自孔子开始,它所形成的那种朴实的正气的基调却颠扑不灭。
C.孟子让中国语文,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其文辞,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给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D.在文脉上,先秦诸子谁应领先,虽然排列有点难,但作者认为“老庄”超过了“孔孟”,而文学冠军当属庄子。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孔子于文,功劳赫赫:他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成为永久的楷模。
B.在文学上,孔子有太多的理由站在老子之前,但老子言少义深,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从而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C.在人生格调上,孔子保持着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与此不同的是,孟子在这方面有缺点,他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
D.庄子在文学上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他以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嘲讽人生,问出一串串幼稚的问题。
B.老子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而庄子完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他是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C.孔子虽然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但是也是他使中国语文陷入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
D.庄子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庄子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但是庄子对孟子的浩荡语气投之以怀疑,甚至对孟子的人生都很怀疑。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与“文脉”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论述与选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项,表述不正确,“‘老庄’超过了‘孔孟’”的说法太笼统,作者没有这样的观点。所以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取舍。C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注意第三段“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一句中的“好像”一词。所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可根据文章中作者论述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是否符合。A.“幼稚的问题”不等同于“‘傻’问题”。曲解文意。C.“他使中国语文陷入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推断无据。D.注意最后一句对应的原文“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