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又过了三四日,景兰江同着刑房的蒋书办找了来说话,见郑家房子浅,要邀到茶室里去坐。匡超人近日口气不同,虽不说,意思不肯到茶室,景兰江揣知其-高二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又过了三四日,景兰江同着刑房的蒋书办找了来说话,见郑家房子浅,要邀到茶室里去坐。匡超人近日口气不同,虽不说,意思不肯到茶室,景兰江揣知其意,说道:“匡先生在此取结赴任,恐不便到茶室里去坐,小弟而今正要替先生接风,我们而今竞到酒楼上去坐罢,还冠冕些。”当、下邀二人上了酒楼,斟上酒来。景兰江问道:“先生,你这教习的官,可是就有得选的么?”匡超人道:“怎么不选?像我们这正途出身,考的是内廷教习,每日教的多是勋戚人家子弟。”景兰江道:“也和平常教书一般的么?”匡超人道:“不然!不然!我们在里面也和衙门一般:公座、朱墨、笔、砚,摆的停当。我早上进去,升了公座;那学生们送书上来,我只把那日子用朱笔一点,他就下去了。学生都是荫袭的三品以上的大人,出来就是督、抚、提、镇,都在我跟前磕头。像这国子监的祭酒,是我的老师,他就是现任中堂的儿子,中堂是太老师。前日太老师有病,满朝问安的官都不见,单只请我进去,坐在床沿上,谈了一会出来。”蒋刑房等他说完了,慢慢提起来,说:“潘三哥在监里,前日再三和我说,听见尊驾回来了,意思要会一会,叙叙苦情。不知先生你意下何如?”匡超人道:“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遇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竞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蒋刑房道:“这本城的官并不是你先生做着,你只算去看看朋友,有甚么赏罚不明?”匡超人道:“二位先生,这话我不该说;因是知己面前不妨。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可好费你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到不值甚么。”两人见他说得如此,大钓没得辩他,吃完酒,各自散讫。蒋刑房自到监里回复潘三去了。 匡超人取定了结,也便收拾行李上船。那时先包了一只淌板船的头舱,包到扬州,在断河头上船。上得船来,中舱先坐着两个人:一个老年的,茧绸直裰,丝绦朱履;一个中年的,宝蓝直裰,粉底皂靴,都戴着方巾。匡超人见是衣冠人物,便同他拱手坐下,问起姓名。那老年的道:“贱姓牛,草字布衣。”匡超人听见景兰江说过的,便道:“久仰。”又问那一位,牛布衣代答道:“此位冯先生,尊字琢庵,乃此科新贵,往京师会试去的。”匡超人道:“牛先生也进京么?”牛布衣道:“小弟不去,要到江上边芜湖县地方寻访几个朋友,因与冯先生相好,偶尔同船;只到扬州,弟就告别,另上南京船,走长江去了。先生仙乡贵姓?今往那里去的?”匡超人说了姓名。冯琢庵道:“先生是浙江选家。尊选有好几部弟都是见过的。”匡超人道:“我的文名也够了。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家里有个账,共是九十五本。弟选的文章,每一回出,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的客人,都争着买,只愁买不到手;还有个拙稿是前年刻的,而今已经翻刻过三副板。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牛布衣见他如此说,也不和他辩。冯琢庵又问道:“操选政的还有一位马纯上,选手何如?”匡超人道:“这也是弟的好友。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唯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 1.如何理解上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回最后“先儒匡子之神位”的故事,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请用一句话概括主要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选文着力塑造了儒林人物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由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最终堕落成可笑无耻之徒的结局。 B.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变质,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变质的首要内因。当尽孝与科举功名道路发生冲突时,匡超人选择的是后者利己原则,这是理解匡超人这个人物变质的关键。 C.《儒林外史》是中国抒情文学中讽刺艺术的高峰,它开创了一个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它和比它稍晚的《红楼梦》,标志着中国长篇小说从内容到形式的成熟。 D.鲁迅说《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作者以委婉和锋利的笔调,精确如实地再现出腐儒及假名士们可笑可鄙的言行心理,情伪自现,谑而不苛。 E.《儒林外史》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方言”,还有细节描写、夸张的语言、对照的手法等。 |
答案
1.对自己的人生导师、还在监狱里的潘三,匡超人不去搭救,甚至不去探监一回、安慰一下,却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清廉样子。这就使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意对即可) 2.以矛攻盾。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矛盾的双方同时集中在某一人物身上,让被讽刺对象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弄的地步。匡超人自吹被人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而不知“先儒”乃去世之儒,被人耻笑。(意对即可) 3.匡超人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意对即可) 4.CE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又过了三四日,景兰江同着刑房的蒋书..”主要考查你对 课文理解,名著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课文理解,名著阅读
考点名称:课文理解,名著阅读
- 课文理解,名著阅读:
主要考察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的理解。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课文有总体的把握能力。
阅读即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我们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对文本的阅读的过程。如果连基本的文字意思都看不懂,又何谈做题,又何谈提高成绩。
而语文的阅读理解又是重要之重要。阅读理解在整个语文考试中占大比重分值。这一块是我们拿分的重要阵地,也是我们失分的重点位置。 知识点拨:
一、问题设置:
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
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
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二、做好阅读理解经验:
1、读,且熟读
阅读的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
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2、思、且深思
只要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3、取、忌断章取义
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如,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失之偏颇,谬误丛生。三、阅读理解的常用解题思路:
1.明主旨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本质方面,这就是主题。议论文总有一个中心论题,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对此观点加以论证,科普文章常指出某一个课题,通过实例或实验给以科学的分析解释,即使是新闻报道,也以某一事件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将该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及结果等几方面交代清楚,从而引起读者的普遍关心。因此,迅速把握文章的主题、中心、大意很关键。2.抓要点
阅读理解短文的信息较为密集,考试时并不要求每句都透彻理解并瞬间强记所有信息,在领会短文大意之后,可根据试题迅速抓住有关段落或句子核查与分析,然后作出合理判断。
3.理顺序
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地点的大小、方向方位、物品的贵重好坏、课程的内容时间、人物的思想品质等,必须根据试题要求进行重点的比较和整理,然后作出判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