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高三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相反,那种不知敬畏的人他敢于践踏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爱情、友谊、荣誉。这样的人获得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社会实际和你的人生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标题自拟;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
答案
有感于“心存敬畏”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无畏都被人们当作一种美德推崇。无私无畏,无所畏惧,无畏就是勇敢,无畏就是气魄。其实,无畏能成为一种美德,是有前提条件的。无私无畏是美德,因为它有“无私”作为前提,不怕得罪权贵,不怕丢掉乌纱,只要于天下人有益,当说则说,当干则干,决不左顾右盼,患得患失。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因为他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任何本本,不迷信任何权威,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有了这样的前提,无畏才是一种美德。 权力可以使人胆大气粗,但即使是古代那些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皇帝,似也有所敬畏。粗略归纳,其敬畏者至少有三:一怕天有异象,因为天有异象而开言路、下“罪己诏”的,在中国历史上就屡有出现;二怕百姓造反,“载舟之水,也能覆舟”,李世民君臣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对百姓的敬畏;三怕后人唾骂,其直接的表现就是怕史官记下他们的劣迹。专制独裁如皇帝者,能有此三种敬畏,窃以为也比“无畏”来得强,对于他们,则有利于维持统治;对于百姓,倘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叫做能够“暂时做稳了奴隶”而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只要是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认识上的局限,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都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所以,只要是人,就应当有所敬畏。你可以不怕得罪权贵,但你不能不怕损害民众;你可以不怕丢掉乌纱,但你不能不怕触犯法律;你可以不怕突破禁区,但你不能不怕违背客观规律——包括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尤其手握大权的人,因为其所作所为都与天下人的祸福相关,更要有如履薄冰之感,对民众,对法律,对客观规律都得心存敬畏。在这一点上,“无畏”或“无所畏惧”并不是什么好兆头。某些大案要案披露之时,人们常常感叹,这些人的胆子真大。这“胆子真大”,不就是一种“无畏”么?即使心中无私,也不能一概地“无畏”。“胸中无数胆子大”,瞎指挥,穷折腾,这种“无知无畏”同样扰民害民。而且,诸如此类在 不该无畏处无畏的人,到头来还是有所畏惧,畏惧民众,畏惧法律,畏惧客观规律的报复。 无畏也像一块硬币,有其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为民执政者尤须分清这两个侧面,当无畏时无畏,当有畏处有畏,切不可将无畏的两面混为一谈,或者正好倒了一个个儿,甚至已经成了恶棍,还自以为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英雄。 |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材料是议论性的文字。此类作文题审题立意的第一步就是把握材料的核心观点。从材料来看,“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是关键信息,由此可见,本题的最佳立意范畴是谈相信神圣、敬畏神圣、坚守神圣。 从材料来看,“神圣”的内涵是指社会生活中神圣美好的道德伦理、价值追求、品性情操、人性光辉,是我们最值得珍视葆有的人生财富,是国家社会安宁祥和的保障,对神圣的亵渎和放弃是人性的灾难人类的耻辱。我们可以宏观纵谈对“相信、敬畏神圣”的思考和坚守,也可以以小见大,从“神圣”的具体角度谈对爱情、友谊、荣誉、诚信、善良等的观察和反思,但最终一定要归结到“相信、敬畏神圣”上来,切忌抛开“神圣”的语境和前提,无方向地虚谈、空谈爱情、友谊、荣誉、诚信、善良等方向。 从题干来看,“请联系社会实际和你的人生体验”,提示考生应该关注当下的鲜活生活社会现象,文章要有社会现实感,要能分析相关社会形象、反思社会缺失,还要有生动贴切的个人体验,真诚明确地表达个人的感悟和思考。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写作策略:
①引: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