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转身”有下列意思:转动身体,改变方向;借指时间极短。转身,本是一具体动作行为,但蕴含其中的-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转身”有下列意思:转动身体,改变方向;借指时间极短。转身,本是一具体动作行为,但蕴含其中的或许是处事方式的转变,或许是人生态度的转变,或许是事物发展情态的转变……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写作例文】
转身之后的美丽
曾经有一句话一直鼓舞着许多人,“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可你不知有时需有二种变通的想法,学会转身,你会发现转身之后的美丽。
雅科布?格林与威廉.格林兄弟的艰辛的整理却只能化作一堆无用的笔记,而他的朋友却以不一样的方式蒋无用的废纸变为财富,关键在于他们的想法不同,他的朋友学会转身,以变通的想法,发现了转身之后的美。
学会转身,发现转身之后的美丽。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因为是黑人受到他人的嘲笑,于是她决定运用自己的音乐才能改变白人的看法。但当她看到自己苦练许久的曲子竟然轻松地被一个白人小孩弹奏时,她迷茫了。经过一段挣扎后?她选择转身,开始涉足政治,终于凭其出色的才能成为美国的国务卿。
学会转身,赖斯能以不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转身,能够变通地看待事物,终于发现转身背后的美丽。
学会转身,发现生活之美。
有这样一位姑娘,她是盲人,却偏要给盲女一丝光明。德国姑娘萨布利亚?坦贝肯当发现自己无法看到光明时,她并没有放弃生活,而是转身将自己的青春献给藏族的盲童。从异国他乡转身到中国藏族自治区,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与意念。为了他人,她贡献出了自己的最大历的力量。
光明心生,萨布利亚.坦贝肯的乐观转身让她重新看到生活的曙光,同时也点亮了众多孩童的生命之灯。
学会转身,发现不一样的道路。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鲁迅的那一次转身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不朽的人。三改志愿,鲁迅弃医从文,扇笔杆为武器与旧势力作斗争,书写了一个中国文人对社会国家的高度的责任感。
转身之后,鲁迅发现了一丝曙光,那是救国救民的美丽的曙光,子生命之中撷取那颗转身之后的美丽的明珠。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会转身,总会发现不一般的惊喜。纳西高学会转身,从一名弹琴的洒吧员,一跃成为美国的爵士歌王。王利芬学会转身创建自己的优酷网。翟墨学会转身,创下了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
学会转身是一种智慧的处世态度,学会转身是一种生活技巧,学会转身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收获。
学会转身,于转身背后发现那不一样的美丽。


试题分析:“转身”属于词语类作文题,这类题目本身就是题眼,要准确、全面理解该词的含义,不仅要理解标题的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内在的深层含义。要注意联系自身对生活的相似感悟,把具体性命题写虚,以揭示出其中反映的道理。“转身”既有现实生活“转身离开”、“不辞而别”、“回眸凝望”等表象之意,又寓指人生中出现的重大变化或转折,人的思维角度或生活态度改变。据此,可选取“迷途知返”、“回归本色”、“角色转换”、“学会放弃”、“‘转身’是一种智慧”、“急流勇退”、“知难而退”、“人生的拐点”等角度立意。“转身”,本义是“转过身”,这是一道多重含义的命题作文。“转身”可理解为“转过身”和“一转身”。“转过身”,既有现实生活“转身离开”、“不辞而别”、“回眸凝望”等表象之意,又寓指人生途中出现的重大变化或转折,人的思维角度或生活态度改变;“一转身”比喻时间很短,稍纵即逝。据此, 可选取“迷途知返”、“回归本色”、“角色转换”、“学会放弃”、“‘转身’是一种智慧”、“急流勇退”、“知难而退”、“化蛹为蝶”、“人生的拐点”、“抓住机遇”、“顺应自然”、“慢慢走,欣赏啊”、“活在当下”、“懂得珍惜”等角度立意。既可写现实生活中自己或他人的一个片段或一个故事,所荡起的情感涟漪,或折射出的人生哲理;也可联系某些典型人物“转身”后的成败,给予我们的思考与启迪。因此,写玉树赈灾中,有人转身救人,在生与死的刹那,就在那一瞬间的美丽转身,这样写,是符合题意的。有人写失足少年悬崖勒马,这是美丽的转身,可以。有人写鲁迅当年弃医从文,就是一种美丽的转身,这也符合题意。有人写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这是国家命运的转折,是政治经济的美丽转身,这符合题意。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现代汉语..”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