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时代邮刊》2012第9期刊登桑柳的《咱们中国人的十大矛盾》,其中第十条是“我们抨击不良价值观,但又是不良价值观的实践者”。-高三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时代邮刊》2012第9期刊登桑柳的《咱们中国人的十大矛盾》,其中第十条是“我们抨击不良价值观,但又是不良价值观的实践者”。其解释如下: 一夜暴富、户口歧视、贪污腐败、封建迷信、拜金主义、贪图享乐、冷漠围观等等,这些不良的价值观每每随着新闻事件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我们都会口诛笔伐。不过轮到自己成为主人公时,自己还真不一定比新闻事件里的当事人做得好。其实我们一直很纠结,很多人愿意仰望道德星空,不过当脚踏实地时却自惭形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答案
让实践走在抨击前面(例文) 《时代邮刊》中的文章一语道破当今中国社会现象中的巨大矛盾,那人们作为抨击者和不良价值观实践者的双重身份。 其实这一现象早已屡见不鲜。鲁迅先生一个世纪前就书中写道:“在中国,尤其在城市,看到有暴病倒地或摔倒的。走上去扶的人少。多数是嘲笑和旁观。”一个世纪后的佛山“小悦悦”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可那些义愤填膺、口诛笔伐之人又有多少真正拾起内心的道德与良知? 抨击不良价值观本身并没有错,可一味地抨击唤不回社会的长久进步。相反,缺乏实践的抨击将撕裂社会共识的基础,它在人们心中埋下恐惧与忧恨的种子,使社会陷入呼唤着道德却不见道德的恶性循环之中。看看随地扔垃圾的人几个没有嘲笑过国人素质差?看看那些仇富仇官之人,几个不想涉足官场,又有几个能保证自己清正廉洁? 当抨击走在实践前面时,除了人心惶惶,民心动摇,社会能迎接多少肩部希望的曙光呢? 因此,让实践先行,让抨击滞后,才是今天之国人急需认清的道理。 实践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真善美”,也许一个个“感动中国人物”的出现,一次次“最美”的彰显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持久而丰沛的道德力量,不虚张声势,不矫揉造作,却能刹那间击中我们内心的柔软,让人心凝聚在他们道德光环的周围,使社会向善向美,这便是实践的力量。 在当今这个丑陋事件频发的年代,这股力量更为重要。正如白岩松所说:“在社会的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的背景下,人们心中向善的愿望并没有泯灭,却因此变得更加强烈。”没错,抨击丑陋不是长远之计,只有道德理想也不是根本途径,唯有用自身的道德之光侵吞社会的黑暗,才可能换回光明的明天。 让实践走在抨击前面,一味地抨击不过是高难度的道德绑架,不过是粗暴的权力炫耀,不会让社会的冷漠消散。 让实践走在抨击前面,唯有实践的开拓才能真正使崇德善行扎根于中国广袤的社会土壤,开出耀眼的和谐之花,芬香四散。 让实践走在抨击前面,用一言一行筑牢国家发展的道德基石,让道德星空照亮你我通往道德高地的路途。 |
试题分析:作文要求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这就是作文要符合它的主旨。依据材料可从以下角度立意:知易行难;评论家容易,实践家难;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仰望星空要结合脚踏实地等等。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只是批判他人的不良价值观,更应该从自己做起去践行道德。纠结的关键——我们自身的道德不能战胜我们对利益的渴望。两种偏颇的情况:一种都是现象评述,一种强调道德的意义。本次作文属于时评类,只一味强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五十步笑百步、遵守道德视为偏题。 精彩片段: 很多人愿意仰望道德星空,脚踏实地却自惭形秽,这真切是我们。 当人们对小悦悦的遭遇感到震惊,对那十八个路人口诛笔伐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如果我们路过,我们是否会伸出自己的双手? 当人们对游人其实农民工,不愿与农民工坐同一辆地铁的事件而议论纷纷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我们有多少人拿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 当人们对“宁在宝马里哭”的拜金主义批评指责的时候,回顾我们自己,又有多少人不是崇拜享乐主义,向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 当人们如今对“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热议不断的时候,回顾我们自己,又有多少人行动起来,遵守交通规则了呢?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时代邮刊》2..”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写作策略:
①引: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