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其成了废品。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其成了废品。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要求:选好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
意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参考例文
灵活 变通 应用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让我们苦恼不堪,其实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每个事情,就会发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因此我们要学会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灵活运用知识,创奇迹收获
有时在学习中,我们有的学生认为知识学会了,却不知如何去运用,出现了好高骛远的现象,其实我们只要灵活运用大自然给我们创造的条件,我们一样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童话故事中出现的两只乌鸦一样,一只可以轻而易举的喝到水,另一只则按老办法,结果是吃力不讨好,还处在没有灵活变通的状态。
转角遇到阳光,解思维答案
我们经常会被定向思维所控制,认为事物前方的路只有一条途径,其实不然,条条大路通罗马,路是人走出来的,话是人说出来的,结果是人研究出来的,如果每个人都会被定势思维控制,恐怕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都不会有那么多的科学家了,知识因为他们懂得换个思维,逆方式来解决一些别人解决不了的“大事”换个思维在转角遇到阳光,解决定势思维所给不了的答案,向胜利跑去。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我们通常都会按潜意识给我们下的指令出牌,而潜意识是我们思维控制的,我们通常太爱模仿别人了,自己做别人的奴隶,也不愿做自己自由的主人,有时学习别人的优点转化为自己的优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一个极好的事情,可是,由于一味的去模仿外在的而不注重能力,结果事倍功半,图中先喝到水的乌鸦便将知识转化为了能力,而未喝到水的乌鸦太爱按常理出牌了,没有人说过乌鸦只有将小石子投到水中才能喝到水。
老人们经常谈抗战时的事,比如两万五千里长征就是毛泽东不按常理出牌的结果,如果他不懂得变通,会有今天迅腾的中国吗?不要锁住思维,让他大胆变通,开创你的思维,让你变得开阔些吧!
事实告诉我们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大胆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的运用生活所知,所学,让思维在转角时,遇到和熙的阳光,带你走向成功的大道吧!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题中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或分析其中的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如此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材料中裁缝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摆脱了失误不利的局面,变废为宝,走向成功。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来准确把握立意。“不小心”“废品”“为了挽回损失”等词可以帮助我们明确“金边凤尾裙”的发明并不是主观创新和时尚潮流的产物,而是一种“挽回损失”,灵活地变“废”为宝的作品。“凭借其高超的技艺”“精心”“取名为‘金边凤尾裙’”等词句告诉我们裁缝能够变废为宝的主要原因是他主观上并不放弃,甚至非常用心,加上技艺高超,创意无限。
(一)以下几种立意属于准确理解材料,切合题意,内容项在一档打分。
人从不利走向有利,要依靠自己永不放弃的精神。
人从失误的阴影中走出来,就需要聪明过人的智慧、灵活变通的思维、高超绝妙的技艺。
③ 成功往往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
(二)以下几种立意属于较准确地理解材料,应判符合题意,内容项在二档打分。
①做人不能被失误打倒 ②要战胜困难才能成功 ③挫折不可怕,战胜挫折才能成功。
这几类立意只是抓住了材料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入理解裁缝成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内容只评为二类。
(三)以下立意属于对材料的理解存在一点偏差,应判基本符合题意,内容项在三档打分。
①创新塑造成功 ②天生我材必有用。
(四)其它立意则属于偏离材料,应判离题,内容项在四档打分。如“潮流往往是偶然的创作”“我们不应盲目追求潮流”等。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