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国学大师南怀谨曾写下这样的警醒人生的诗句:“一朵白云横山谷,几多归鸟尽迷航。”归鸟为什么会迷航?请你结合个人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国学大师南怀谨曾写下这样的警醒人生的诗句:“一朵白云横山谷,几多归鸟尽迷航。”归鸟为什么会迷航?请你结合个人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不要让体育精神迷失在金牌中 
谢雨
当一朵白云横亘山谷,许多归来的鸟儿会感到无所适从,找不到航向。这是因为鸟儿们的心迷失在了这迷蒙的云雾之中。同样地,当象征荣誉、名利、前途的金牌伫立在体育领地的中央,许多运动员及教练也将无可避免地被金牌闪耀的巨大光芒所蒙蔽,迷失了纯粹地去追求体育精神的本心。
犹如“高考”仍被视为教育的指挥棒一般“金牌”在体育领域也拥有绝对重量的话语权。中华民族故事以“成者王,败者寇”为价值取向,这一狭隘的评价成功与失败的准则延伸到体育领域就催生出所谓的“金牌”情绪。冠军接受到鲜花、掌声,频繁地在大众面前露面的机会,名与利;而失败者,其实大多数时候并不能如此称呼,可能他们离成功仅差0.01秒屈居亚军,但由此享受的待遇却截然相反,镜头并不会给太多机会让你眼含泪水表达愧恨。当中国羽毛球队在伦敦奥运会上因消极比赛而被取消比赛资格,当吴景彪因仅取得一枚银牌面向镜头发出悔恨的怒吼并立连鞠几躬道歉,当媒体大肆渲染“痛失金牌”之类的遗憾情绪之时,人文关怀日益浓郁的中国社会终于开始觉醒:不!这样的金牌不是我们要的!
我们的竞技体育目的是追求人类“更高,更快,更强”梦想。对于个人来说,体育室提高个人素质的活动,不仅如此,人们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会感受到竞技中的快感和成就感;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体育更彰显一种精神,一种为追求梦想顽强拼搏的精神,
一种不怕苦不怕累为国争光的精神,一种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平等友爱的精神。我们不能让仅为一种奖赏形式的金牌迷失了我们的心,让体育精神泯灭于此。金牌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综合国力,但依我之见,一个将体育精神看得高于金牌的国家才能真正赢得世界尊重!
所幸我们可见当今中国已渐趋理性,对金牌的狂热似已慢慢回到正常轨道。以前曾被抱以极大期望夺取奥运首金的杜丽在比赛中发挥失常之时,网上可见一片骂声,巨大的压力让杜丽不堪重负。而伦敦奥运会上当刘翔如离弦之箭出发,人们激动兴奋“非人”回归之声,刘翔倒地,希望破碎,人们却开始学会给予他宽容与理解,我们看到了一个们组在竞技体育面前的温情一面,。这才是中国人应有的文明素质,这才是运动员应该追求的体育精神。
云雾终将消散,希望伫立着的“金牌至上”观也将失去立足之地,下一次奥运会上国旗升起,国歌奏响之时,我们的感动应源于体育精神而非金牌。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由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作文题,这道作文题的写作范围非常宽泛,只要立足“白云”“归鸟迷航”进行思考,理清“白云”与“归鸟迷航”的关系,对应具体社会生活,找到“感悟”点,就能确定可写的范围和具体内容了。当然,我们不能把关注点放在鸟身上,诗句显然是借鸟说理,以鸟喻人。“白云”显然不只是指自然中的云彩,也指生活中像云彩一样迷人的事物。“白云”不是“乌云”,不是让人感到压抑的东西,而应该是能迷人的东西。蓝天白云是赏心悦目之景,所以才会有“迷”的魔力。“归鸟”遇“白云”而迷航,是“归鸟”迷上了“白云”,不知回家了,不是“归鸟”被“白云”威胁、阻碍,回不了家。所以,把“白云”理解为困难、挫折、恶势力等显然是不恰当的。“迷航”显然也不只是找不到回家的路,更主要的应是忘了回家或不想回家了。根据“归鸟”因“白云”而“迷航”,可提炼出我们(人类)因美好繁华而迷失自己、迷失生活的方向和目的的认识。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审视我们(人类)的种种行为,就会发现我们是否也有“迷航”。这样我们就能发现,大到国家建设,小到个人发展,也不乏“尽迷航”。比如,经济大发展是一片美丽的“白云”,可我们只追求这片“白云”,牺牲了环境,破坏了地球,这不是迷航吗?我们发展经济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可破坏了生存环境,到得了“美好生活”这个家吗?再如,家长为了小孩不输在起跑线上,让小孩上这个班那个班,结果让小孩本该幸福的童年变成了一场学习的噩梦,“为你好”是一片多迷人的“白云”,而这片“白云”却让我们“迷了航”,干出了伤害孩子的愚蠢事情。考进清华北大是莘莘学子心中的“白云”,却有不少学子进了清华北大后迷了航,没有了高中时的奋斗精神,用四年美好的青春年华庸庸碌碌混一张名牌大学文凭。一张名牌大学文凭是一片美丽的“白云”,可就业时,却让一些青年高不成低不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名、利、权、色,出众的才华,其他各种优越的东西,都是横在眼前的“白云”,都会让人在其中迷失。
作文要解决的重点:一个是对材料的理解,要提高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一个是鲜明高远的立意,要注重每篇文章的立意;一个是文章的整体结构,行文前,头脑中一定要有全文的基本框架;一个是具体时新充满生活气息的材料;还有一个正确顺畅的语言表达。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国学大师南怀谨曾写下这样的警醒..”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