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于无声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话题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请以“于无声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例文
于无声处
情到深处,无言以喻,留下一片无声的细痕待心编织成一张柔软细腻的网,将这散于无声处的星星零零的情感收拢。
依稀记得很小的时候,第一次聆听乐团演奏的《梁祝》,当时我不曾深谙这曲调背后的深意,却为其中的无声之处而动容。只听得所有乐曲齐鸣时的将英台为山伯的殉情推向高潮。而后忽得无声无息,一种情感流淌散发之时,悠扬又起长笛独鸣,细腻温和又缠绵无尽铺出一幅化蝶得瑰丽和动容,也让我久久无忘这灵动的"于无声处"。
于无声处的情感,大抵是一种无言却无尽的交融。友人间的执手相看泪眼,无需言喻,因为一切尽在不言中。似乎这时在道些什么已无意义。无声的境界便是情感超越距离任载时空的永恒。联想起住宿时的一个清晨,朦胧醒来,睡眼望出窗外,远处的田野竟是紫霞的色彩。我心头一紧,不禁叹道:或许这无声无息的时刻便是我的苍茫中舆,是我的世界我的境界。此时依微闻得室友甜甜的酣眠声,于无声处是那么美。视线近了,便是母亲送我走入中考考场的一刻,她拉着我的手,我以为她要说什么,却半响无语。鼻子一酸,我明白这一刻的无声是千言万语道不尽说不明的爱。无需在说什么,无声或许真是情到深处的境界。
中国文化也追求无声。于无声处并非真是无声无息,而是思绪的延伸,想象的发散。日落尽,人影独立斜阳,大多是古来文人追寻的无声之境。我们时常惊叹诗中词中一人一景,静谧往往缔造更幽远深邃的意境,如同中华书法中那黑字白章间独特的留白,恰若书法中的无声之处,体现一种心胸的博大,文化的精神。
于无声处,更是一股道劲,它冲击心灵的力量,甚至胜过千军万马。你可曾见过蓝天下的挚爱中聋哑孩子手执蜡烛的无声的歌唱,虽然没有一丝声响却穿越一切地震撼心灵。你可曾见过黄山绝壁的石缝中挺拔而出的苍树,可曾讲过江湖河畔的冬梅一枝,它们的无声的坚韧在妙笔丹青者笔下便是傲然霜雪,铮骨绝唱的坚贞与豪迈,怎又能说"无声"是无声!于无声处,同样是意志与精神的绝唱。
当苍穹被第一缕阳光照射,树影斑驳撒在前方的路上,到处是无声无息萦绕着行路的人们,感知这于无声处,人生的奇妙境界。


“于无声处”出自于鲁迅的诗歌,原句为“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意思是在社会沉寂无声的时候,自己浮想联翩,心系国家,透过变幻的风云似乎听到了惊雷之声,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希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在无声之处体会到了另一种深深的情感。这就告诉我们,“无声”不等于“无有”,而是蕴涵者无穷无尽的事物、情感,可以观、可以感、可以品、可以思,“无声”有时是可以胜过“有声”的。
既然如此,我们就完全可以“精鹜八极,神游万里”,把世间的一切纳入到“无声”之中去,联想的天地是无限广阔的。我们可以在“无声”中思考宇宙、人生,也可以在“无声”的事物里感知真情、体悟哲理,更可以在“无声”的体味之后,发出有声的呼唤甚至呐喊。
“于无声处”,我们可以看到宇宙、天地、自然、山川、田园、花木虫鱼、历史遗迹、现代风物……它们可以告诉我们许多许多;“于无声处”,我们可以思考科学、文化、艺术、生活……它们可以引导我们不断的探索;“于无声处”,我们可以感受亲情、友情、人间情、思乡情、民族情、爱国情……它们可以温暖我们鼓舞我们。例如明月无声,可以勾起海峡两岸团圆情,也可以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雄心(嫦蛾一号);又如夕阳下的虎门古炮,可以触发我们的民族情感,激发我们中华崛起的壮志;再如雷锋雕像无声,可以启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历史无声,可以作我们的镜子,悟透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题材是极其丰富的。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请以“于无声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语文..”主要考查你对  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其他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其他作文

考点名称:话题作文

  • 话题作文

    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

  •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

  • 特点:

    1、相关性

    话题作文必须与话题相关,一般情况下,话题作文的要求只规定话题的范围,而不限定作文的主旨。自由性这是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考生在题目、选材、文体、想象空间上有极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题目自由。所给话题可以不作题目,考生可以自拟题目。但所拟之题最好能体现文体的特点。
    2.选材自由。只要是选择与话题相关的写,都有效。
    3.文体自由。话题作文大都要求除了诗歌外,考生可自由选择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戏剧等文体。4.想象自由。话题作文在题目、选材、文体等所赋予考生广泛的自由度也使考生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但要注意想象深度。总之,话题作文缩小了对考生的限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想象空间。考生可以在作文中最大限度发扬自己的长处,写出自己的个性,体现出自己的创造力。

    2、形象性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话题”式作文就是要让学生驰骋于形象思维的空间,表现中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因为“话题”式作文更有利于形象思维的涌动,学生尽可以放开手脚,海阔天空,任意翱翔。他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的空间,也可以任意展开联想的翅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应用写作》(月刊)2001年第6期)

    3、审题

    把握好题目的关键所在于审清话题的限制,确定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其次要审内涵,搞清话题的引申义.最后要审提示语,因为提示语是引出话题的材料.

  • 与命题作文区别:

    ①话题作文提供一个写作范围,所供题目仅仅起提示内容指向的作用。而命题作文一般提供的是写作内容的中心(当然命题本身是话题的除外)。
    ②话题要求所写内容与之相关即可,而命题作文一般要求紧扣标题。
    ③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一般来说远远大于某些命题作文
    ④话题作文作者可以自拟文题,而命题作文作者当然不能另命文题。
    ⑤话题作文范围广,十分好写。⑥命题束缚性较强,相对来说发挥余地小。

  • 注意事项:

    一、把握文体

    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
    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肯定会非常出色。

    二、缩小范围

    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

    三、拟好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四、善于联想

    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善于多方位地展开联想,这样,才能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比如话题“风”,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你还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你可以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金庸热、韩寒热等等;你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等。

    五、写出新意

    话题作文,既然是应试作文,总得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感觉,得到个好的分数。因此,写出特色、写出新意,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独辟蹊径”,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独特的感悟,不人云亦云;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陈题旧话;构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语气上要有独到的魅力,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

  • 五个技巧

    一、要全面

    审清命题的所有信息要素。新话题作文文题的表述一般由导语、材料和要求三部分构成。对这三部分用语要全面关注。尤其是“要求”用语,其内容往往涉及角度、拟题、文体、字数、提示、警示等,大都是刚性要求,不可逾越,如2009年高考天津卷“要求”后的1至3点和第5点,而第4点则是一个善意的提示:“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材料表述有时会表明题型如“以‘我说90后’为话题”,有时则比较模糊,需要借助有关信息参比才能半端出题型,如辽宁卷材料表述的第一节“513网上论坛。主题:明星代言”,它意味着以“明星代言”为话题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