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干事业主张"和衷共济",共事讲究"和睦相处",待人注重"和蔼可亲",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而"竞争意识"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语文
题文
"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干事业主张"和衷共济",共事讲究"和睦相处",待人注重"和蔼可亲",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而"竞争意识"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学校里有竞争,社会中有竞争。没有竞争,社会就缺乏活力;没有竞争意识,个人就难以发展。 在当今社会,"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请就"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
答案
范文 "和"中竞争求双赢 现代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教育……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竞争。人与人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通过竞争,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不断产生,进而推动人类的生产、生活不断向更高的阶段迈进。因此,现代社会鼓励竞争,鼓励通过竞争调动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充分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有人认为,只要是竞争,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一方战胜另一方。实际上,有更好的结局:"以和为贵"求双赢,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共同发展。IBM与微软的公司间合作便是个成功例子。当初,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开发了个人电脑的模本,却没有合适的软件可供运行。当时刚成立不久的小公司微软,抓住机会与IBM合作,为其开发操作系统软件DOS。这个软件成为操作软件的革命,微软公司从此强大起来。今天,微软已成为电脑软件的大哥大,总裁比尔盖茨是全球知名的首富。而IBM也成为电脑硬件领域的"蓝色巨人"。合作使双方都得到了发展。 有人认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同行是冤家",而"伊利"的牛根生认为同行是一家,"只要是正当、公平的竞争,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双赢甚至是多赢,而不一定是你死我活"。面对"蒙牛"的竞争,"伊利"把自己的发展主题确定为"双赢和倍增"。蒙牛创业初推出的第一个广告语是"蒙牛向伊利学习,做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在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后,蒙牛又推出大型户外广告牌:"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为内蒙古喝彩!千里草原腾起伊利集团、兴发集团、蒙牛乳业……"蒙牛和伊利以和为贵,在竞争中共同发展,不仅撑起了内蒙古乳品行业的脊梁,也为整个中国乳品行业注入活力。 世界一体化,地球成村庄,在竞争中合作必不可少,"以和为贵"十分重要。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不断的更新换代,中国的863高科技计划,人类基因组测序等等无一不是数百名乃至数千名科学家、工程师联合攻关、协同合作的结果。在经济领域,亚洲经合组织、世界经合组织,欧盟、东盟均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可以说没有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合作,现代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以和为贵",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人类和谐共存。 评点 《"和"中竞争求双赢》是一篇较为典范的议论文。标题已经旗帜鲜明的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成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它不仅揭示了"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之间的关系,而且突出了"和"的作用。精练的标题,成为文章传神的眼睛。 作者先肯定竞争的存在和作用,再强调"以和为贵"对竞争的意义--"以和为贵"求双赢,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共同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以和为贵"促进人类和谐共存。文章立意高远,表现出作者的眼界和胸襟。 IBM与微软的合作、蒙牛和伊利的双赢,两个事例十分典型,具有说服力。其他论据略述,详略得当。作者从国际、国内,从世界、社会的宏观角度展开议论,对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国的863高科技计划等都了解,文章显得大气、从容。如果不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
"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这个话题,将中国传统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人文性和时代感兼顾。"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两者都应当肯定,关键是要揭示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以和为贵",就不会把竞争对手当作敌人,竞争就不是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一方战胜另一方,而是在竞争中双赢,在合作中共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将"学会共处"视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而学会共处的核心就是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 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西方现代管理中十分强调竞争的作用。在"商场如战场,竞争即战争"这一思想的指引下,研究竞争战略,夺取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创立独家名牌,消灭竞争对手,占据垄断地位,压低进料价格,套住顾客用户等一系列手段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做法。企业为了在市场上求生存,就非要与竞争对手拼个你死我活不可。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整个社会,甚至学生中也存在恶性竞争。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强调竞争的思维定式有许多缺陷,"以和为贵"的思想越来越受人重视,在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不破不立,作文可以反向切入,批判恶性竞争,从而达到强调"以和为贵"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的目的。 就"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为话题作文,观点上不容易出新,可以在文章的选材、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下功夫。可以采用故事新编的手法,利用熟悉的故事,借旧瓶装新酒,借旧曲唱新声,生动有趣的表现主题。可以利用书信的格式,一个人写信向老师或专家请教怎样处理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的关系,你以特定的身份写信答复。可以先抑后扬,写某人原来在恶性竞争中吃尽了苦头,后来以和为贵与对手双赢。或者反过来,先扬后抑。 可以写议论文进行论证,可以编故事表现主题……力求观点、材料或表达有过人之处。要选好角度,即选择你认识深刻而材料储备又丰富的角度入笔。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干事业主张"和衷共济"..”主要考查你对 话题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话题作文
考点名称: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
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
特点:
1、相关性话题作文必须与话题相关,一般情况下,话题作文的要求只规定话题的范围,而不限定作文的主旨。自由性这是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考生在题目、选材、文体、想象空间上有极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题目自由。所给话题可以不作题目,考生可以自拟题目。但所拟之题最好能体现文体的特点。
2.选材自由。只要是选择与话题相关的写,都有效。
3.文体自由。话题作文大都要求除了诗歌外,考生可自由选择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戏剧等文体。4.想象自由。话题作文在题目、选材、文体等所赋予考生广泛的自由度也使考生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但要注意想象深度。总之,话题作文缩小了对考生的限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想象空间。考生可以在作文中最大限度发扬自己的长处,写出自己的个性,体现出自己的创造力。2、形象性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话题”式作文就是要让学生驰骋于形象思维的空间,表现中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因为“话题”式作文更有利于形象思维的涌动,学生尽可以放开手脚,海阔天空,任意翱翔。他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的空间,也可以任意展开联想的翅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应用写作》(月刊)2001年第6期)
3、审题
把握好题目的关键所在于审清话题的限制,确定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其次要审内涵,搞清话题的引申义.最后要审提示语,因为提示语是引出话题的材料.
与命题作文区别:
①话题作文提供一个写作范围,所供题目仅仅起提示内容指向的作用。而命题作文一般提供的是写作内容的中心(当然命题本身是话题的除外)。
②话题要求所写内容与之相关即可,而命题作文一般要求紧扣标题。
③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一般来说远远大于某些命题作文。
④话题作文作者可以自拟文题,而命题作文作者当然不能另命文题。
⑤话题作文范围广,十分好写。⑥命题束缚性较强,相对来说发挥余地小。注意事项:
一、把握文体
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
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肯定会非常出色。二、缩小范围
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