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话题作文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话题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敬畏生命”话题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在生命的面前人们有各自不同的认识和行为,请你以“敬畏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

题型:写作题  难度:偏易

答案

【考场佳作1】
敬畏生命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但自从人类文明时代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再也没有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过其他的生命。可是这些生命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旁。“万物平等”,是的,人们常常是这么说的,可是人类对那些和他们一样有生命的万物都做了些什么呢?
我们拿起了斧子、弓箭开始向大自然进攻。最终我们在森林中建起了房子,在篝火上烤起了野味。除了人类,其他生灵都被我们视为低级的生命。我们站起来,走到高山上看着我们的杰作: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中大片的森林被毁,无数的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很多生物种群渐渐绝迹……我们忘记了,人类也是自然之子,我们也是在艰难的挣扎中走到了今天。
如果有朝一日,地球上那些珍贵的物种被人类消灭净尽时,我们会怎样想?
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水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却始终弓起身体的中间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圣的光辉。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考场佳作2】
藏羚魂
我沉思于夕阳的血色中。风在耳边演奏,沙在眼前舞蹈。远处,我的家族静静地享受着落日的抚慰。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像盛开的康乃馨一样的温馨,又像月光一样的飘逸。我为此而感动,却又为此而流泪。因为我不知道如此的美丽明天是否还会再现。彷徨着,我始终找不到通往阳光的道路。泪水迷茫了双眸,莫名的恐惧紧紧抓住我。我无法逃避,无法挣脱。虽然我们的家族经过千万年的生命奋争,没有向任何困苦低下过头,但这一次却让我们无法承受——人类无休止的捕杀,使我们庞大的群体渐渐消失。疲倦的心已经找不到方向。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母亲美丽的容颜在我眼前闪动。我呼唤她,呼唤她那双明亮的眼睛能给予我们答案。我留念那一刻,留念可可西里这个美丽少女的面庞和那在她身边缓缓流淌的清流。
我带着昆仑山的祝福降生在可可西里。母亲轻轻地舔吮着我,阳光在我眼中微笑,小草的欢唱伴着风传到很远很远,母亲慈祥的目光透出喜悦的光芒,激动的泪水流淌在我的脸颊上。我用好奇、天真的目光看着这个陌生的天地,对一切感到新奇,渴望了解。我在妈妈周围撒欢,生活,这样单纯、美好!
然而,所有的一切都在那天被打破。
人类狰狞的面孔出现在可可西里的每个角落,子弹的呼啸穿透了每颗沙粒。母亲将我藏起后,奔向太阳落下的方向……
嘈杂的声音渐渐消失,我悄悄地探出头,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一切都是那样静,静得让我害怕。一种血腥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我呼喊着:“妈妈!妈妈!……”没有任何的回音,只有昆仑山一遍遍地传送着我的悲哀。
我奔跑,朝着妈妈消失的方向,希望能在黑夜将我吞噬之前回到她的身旁。忘记了疲惫,忘记了饥饿。我坚持着,汗水将我全身湿透,急促的呼吸让我难以支撑。我瘫倒在沙丘上,远方的星闪烁着,伤心的泪从我眼中流下,我低吟着:“妈妈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啊……”
醒来的时候我已经躺在亲人的怀抱中,他们的角上留有凝固的血,他们的眼中有流血的痕迹。
“孩子,你跟我来。”一位年老的藏羚羊对我说。我迷惑地跟着,随他走上一座山。太阳黯淡的光射在我们身上。
“孩子,你知道我们藏羚羊为什么能经得住千万年的风风雨雨吗?”
我摇摇头。
“藏羚羊经千万年的生存奋斗,练就了矫健的四肢、精巧的身体,我们强健而有力,奔跑如飞,锐利的角是我们的自豪。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一种精神,一种使我们永远屹立的意志。生命是脆弱的,但当注入这种精神、这种意志时,生命就会像这巍峨、雄浑的昆仑山一样屹立不倒。”坚定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仿佛母亲慈祥的脸轻轻地对我微笑。我擦干眼角的泪水,望着远方的落日,坚强地点了点头。
我开始以风雨为伴,冰雪为家。我坚信母亲会永远看着我,更坚信,泪水浇灌的生命经得住风吹雨打,用灵魂抚育的身躯如雪莲美丽绽放。我率领这个家族,开始了我们的求生之路。我们要做可可西里的精灵。
血腥总是缠绕着我们,让我们没有喘息的机会。可可西里的天空是如此的沉重,我分不清该走的路,等待我们的将会是什么?灭亡,还是生存?我开始彷徨,但母亲的身影在我心中铭刻,长老的话在我耳畔回荡,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我不能让藏羚羊的容貌成为记忆,起伏的昆仑山就是我们的脊梁,再大的困苦我们也会扛起,无垠的可可西里就是我们的胸怀,信念自在心中,藏羚羊家族一定会在可可西里生存下去……
我从沉思中醒来,太阳的红光将我们包容。母亲的身躯在太阳中化为金光,洒在我们身上。
我深深地吻了一下可可西里的脸颊,带着我们的家族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批阅意见】
人类的贪欲破坏着生态环境的和谐,在杀戮无辜的过程中,也在一步步毁灭着自己。小作者以藏羚羊的口吻如泣如诉地表达了对其自身生存处境的忧虑,从而唤醒人们珍爱生命、保护生命共同家园的良知。构思巧妙,主旨深远。
【考场佳作3】
敬畏,或者漠然
题记:许多发达国家将生命视为一切,生命高于财富,生命重于名誉,生命贵于安乐。然而我们有些人却始终将世俗的价值凌驾于生命之上,亵渎生命,异化灵魂。古往今来,有的为了皈依宗教,有的为了更看透更解脱,有的为了更少背一点思想包袱,有的是让你更明白孰轻孰重,他们放弃了生命。当今社会,轻生者频频增多。我们急需唤回一颗仁爱之心,去关怀每一个平凡的生命。我们要以人为本,细心呵护每一个善良的人。
铜陵某学校和德国某地学校属联谊交流的对口学校。有一次,一批德国少年到了铜陵,住进了中国同学的家中。在几个星期的共同生活中,张导进行了全程的追踪,看到了许多令人深思的场景。
一天上午,学校安排六位德国初中生以及他们中国寓所的同学到一个马场去玩。应该说,这些年龄相仿的少年,虽然有着语言的障碍,但少年人相似的性情和几天来一道生活的经历已经让他们之间建立了最初的信任。只是这一天发生的一件事,让这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在片刻之间荡然无存。
到了马场,所有的孩子都兴高采烈地骑上了小马——尤其对中国孩子来说,他们平日里被应试束缚在学校与家之间,这样放松的机会确实不多。然后,中国孩子发现这些马太温驯,走得太慢,就拿起马鞭抽打起来。马儿终于奔跑,他们高兴地招呼落后的德国同学——但是,他们看到的情景却让他们莫名其妙:德国同学都已经下了马,站在一边,眼里噙着泪水,有几个竟然失声哭了起来。
怎么了?
张导想上前拍摄这些镜头,但被带队的德国教师拦住了。张导问这是怎么一回事,通过重重翻译,他约略了解到:德国学生看到中国孩子从抽打马的过程中获得了那样的快乐,这让他们无法理解,不能接受。他们认为,马让人骑已经是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仅仅为了跑得更快一些而抽打马,是极野蛮与不人道的行为。
张导非常吃惊,因为在他的意识里,这马本来就是用来骑着玩的,想让马跑得快一些,就该抽打啊。这些眼泪震动了他,虽然他还不能清晰地了解这背后的意义,但一个导演的敏感让他在距离外偷偷地用长镜头捕捉着这些“珍贵的镜头”。
那天中午,所有的德国学生都拒绝进餐,以此表达对打马事件的遗憾。
在后来的日子里,张导还捕捉到许多细节,这让他明白,打马事件并不是一个偶然。这是两种不同的道德伦理观念在相遇时必然会碰撞出的火花。
“敬畏生命!”在张导讲述那个故事的过程中,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国人(同时也是法国人)史怀泽的伦理思想再一次清晰地烛照了我的头脑,同时我深深地感受到,如果当前我们的生命教育不引进“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它将仍然停留在肤浅的表层,仍然只能是残破的功利主义的教育体系上的一块漂亮补丁。
“敬畏生命”是史怀泽在上个世纪初创立的伦理学,这种伦理真正超越了人类的自私,建立了一种与宇宙万物,与神秘生命息息相通的关系。
作为一种伦理学,“敬畏生命”和其他的学说比起来太简单,一点也没有学术上特有的那种深邃。它的基本核心就是这样的几句话:
人的意识的根本状态是:“我是要求生存的生命,我在要求生存的生命之中,有思想的人会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
可是,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这些话又不能帮我们的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我们的家长会这样想。
是的,这种伦理带来的,必然只能是一种“牺牲”。但是,它并不抵制任何人考上名牌大学找到高薪工作,它强调的只是: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有人性而不只是动物性的人,人必须在进行世俗生活的同时,进行符合人性(或者说是神性)的思考和行动。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即使我们能够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其他精神财富,也可能会在某一次大屠杀、文化革命、核战争中将人类辛辛苦苦积攒的一切毁于一旦。
如果世界只是一个残酷的动物竞争的世界,即使我们的孩子(更广意义上,是我们的后代,我们孩子的孩子们)获得了个人的长足发展,他也仍然可能是羊入狼群,重复二战中犹太人的命运。
可是,只要人想要自己活下去,他就必然也需要破坏甚至毁灭其他的生命。我们想吃肯德基,就肯定要夺取鸡的生命,即使我们吃素,那些植物的叶子和果实,也是一种美好的生命啊——聪明的孩子必定会想到这一层,即使今天没想到,他终有一天会面临这个问题。
这就是人的“原罪”,因为我们同时也仍然是动物,而不是彻底的“神”。也因此,敬畏生命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怀着感恩与忏悔的心来面对自己的食物,并思考自己的存在中有整个生命意志在流动和延续。但是,人不能任意地草率地毁灭另一个生命,除非这是保全生命必不可少的手段。
非洲猎人和印地安人在射杀动物之后,会跪到猎物前对神灵表示感激,对猎物表示歉意。这种射杀与文明人杀死大象只为取得两根象牙作为奢侈的装饰品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是的,这样的思考将带给人痛苦而不是欢乐。然而只有在这种思考中,在这种痛苦中,我们才唤起了藏在自己体内的神性,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史怀泽七八岁的时候,曾和同学们一道做了弹弓玩,朋友们邀请他一道去打鸟,他怕同学嘲笑,忐忑不安地跟去了。正当他的同学将装上石头的弹弓瞄准枝头的小鸟时(史怀泽也这样做了,但他准备将石头射向另外的地方)。突然教堂的钟声响了,这来自天国的声音惊动了小鸟,他们在春天的霞光中飞到了天空,这声音也向一个孩子宣告了一个律令:你不应贸然杀生。
就我理解,这钟声就是一粒种子,在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身上永久性地种下了善良与崇高,种下了对神灵与生命的敬畏。这种子还随风撒播,让一百年后的六个德国少年,在异域的土地上为几匹小马的鞭痕失声而泣。
我们总是相信,徐力杀母是偶然的,马加爵杀死同窗是偶然的,这一切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不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即使我们的孩子,此刻可能正好与“马加爵们”坐在同一个教室。
我们总是从同一口水井中汲水,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应该保持这个水源的清洁,而且还同时需要告知他人一道来保持这个水源的清洁。
敬畏,或者漠然,这是我们将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播下的,也将是我们为未来的那个世界——我们的孩子将在其中生活的世界播下的两种种子。
经历漫长的岁月,我们,或者未来的孩子,将会收获两种滋味不同的果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