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60分)请以“生活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800字的作文。要求:(1)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要写成诗歌),且文体特征明显。-语文
题文
作文(60分) 请以“生活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800字的作文。 要求:(1)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要写成诗歌),且文体特征明显。 |
答案
参考范文: 生活的味道 生活的味道,若有品茶的雅致,则可品出人生百态。 ——题记 〈一〉 一生命运多舛,往来于家和地坛之间,终于,他悟出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事”,然后,他的心扉向阳光敞开,向大地敞开,向生活敞开。是的,他就是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作者。尽管每天要做两次透析,重病缠身,他仍在那少之又少的时间中坚持写作。从他的脸上,我看不到病痛的阴影,却品出了生活的味道,那就是——苦涩中渗透着甘甜,而这几丝甘甜,是坚强这杯美酒所赐。 由此我想到了顾城的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生活中的苦难让我们把自己禁锢在阴暗的囚室里,世界变得似乎只有一种颜色—— 黑色。其实,只要我们动一动手中的钥匙,光明便充满了整间屋子。所以,请用我们明亮的双眼去追逐明日东升的太阳,拥抱生活的艰辛与苦难。 〈二〉 泰戈尔仰望南飞的大雁,感慨道:“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然而我已飞过。”大千世界,一个人实在太过渺小。尽管是人们心中的首富比尔·盖茨,几百年后再提起,也不过飘飘尘埃中的一粒罢了。平庸而忙碌的生活,让人们只是感慨一生的碌碌无为。其实,平庸又如何?陶渊明从平庸中品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海子从平庸中品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宜然,林语堂从平庸中品出了《秋天的况味》。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怎能将平庸说出? 请停下你匆匆的脚步,弯腰欣赏墙身娇憨的小草;请停下你奋笔疾书的右手,俯身闻一闻路旁清香的花朵;请停下你急速“运转”的大脑,抬头看着浪漫的晚霞…… 这时,你会发现生活的味道尽管像一道清淡的素菜,加上恬然和安宁这些佐料,同样让你品出最自然的味道,领悟人生的百态。 冰心曾说过:“无论什么样的生活,全都是人生的财富。”生活的味道因人而异,然而只要你有沏茶的雅致,待生活像茶叶慢慢泡开,一缕缕白雾萦绕,品一品,苦涩中渗着甘甜,那便是生活的味道。 |
1、 切题。 文章要切合题目写,题目也可说是文章的灵魂。 本文题为“生活的味道”,那就要通过叙事写出生活的一点感受或一些感受,这种感受用比喻的手法说即是“味道”。要通过叙事来说明:生活究竟有何种味道,要明确,是甜?是苦?还是其他味道?这一点一定要明确,但很多同学不明确,文章洋洋洒洒写到最后,含糊地说“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生活中我有很多滋味”。这种文章可视为不够切题。 有的文章从头至尾,没有看见“生活的味道”几个字,完全写的另外的内容,如“生活的色彩”,“亲情的美好”,“爱的可贵”,等等,虽然也写到“生活”,却没有写到一点“味道”,可视为偏题。 2、 选材 本文要从生活中选材,要写事件,写自己参与的事件,看来的听来的事,间接知道的事,虽也可写,但缺少真切感,不能感染人。 有的同学也记叙,却是以写人为主,套用了“一个尊敬的人”的内容来写,重心偏离,不能很好表达主题。 有的同学写事件,写了四五个片断,中间并没有什么联系,显得零碎,没有明确的中心。 好的选材,写一个事件或两个有关联的事件,从事件中感受到生活的味道,中心明确,前后联贯。这篇作文宜写一种或两种味道,如苦,如甜,如从苦到甜。不宜什么味道都写。800字的文章,主题一定要明确集中,不要写得太庞杂,挖一口井,见到水,不要挖很多井,都不见水。写很多滋味,却都蜻蜓点水,吃力不讨好。具体可参见好作文。 3、 立意 立意即是文章的主题。主题要挖掘得深刻一些,有点高度,让人读了之后有一定启发。很多同学写的文章,主题停留在“生活就有甜酸苦辣”,“生活中什么味道都有”,“我的生活就是这样”,没有议论出生活有这种味道的意义。 很多同学不会适当议论,更不会点题。 其实,有时一两句画龙点睛的句子可使文章生色不少,可提高5至6分的分数。如同样写“生活就有甜酸苦辣”,但如加上几句 “这些滋味都是生活的赠予,甜酸苦辣都有价值,都让我明白生活的真谛:只有经过艰辛努力,才能由苦变作甜,才能最终尝到生活甘美的味道。” 有的同学叙事详写了“生活中的苦味”,也可适当议论点题,如加上这样的话:“生活的滋味是厚重的,在如今的生活中,我或许更多尝到的是苦味,但生活着就有希望,相信以后我的生活不会只有这一种滋味。”立意马上高了不少,表现了作者在生活中的坚忍不拔。 4、 结构 写文章要有结构意识。要明白记叙文什么样的结构是好的,不能让文章像一盘散沙,没有好的结构。 开头。开头如开门见山记叙,会很生动。也可以适当议论,写两三行,不能议论过多。 中间。写一件或两件事,800字的文章,不宜写过多的事件。有的同学中间写“甜”“酸”“苦”“辣”四个标题,写四件事,势必平均使用力量,每部分都蜻蜓点水,写不深刻,文章显得零散,吃力不讨好。这种“甜酸苦辣”的四部分结构当戒。 如写一件事,描写细腻一些,要写出点波澜。如一位同学写生活的甜味,写一家人难得相聚去火车站看火车,这个事件挺不错。但如平铺直叙写,先写计划议论,再写上路,再写看到火车,再写回来,显得单调。为什么不在路上穿插一段回忆呢,既然主题是亲情的甘美,可穿插写一段“从前家人忙碌难得相聚,彼此疏远,亲情失落”的往事呢,这样一写,主题就深一些了,事件也生动了。 如写两件事,两年事应该是有关联的,如都写学习方面的事件,可从“苦”写到“甜”,体现前后的逻辑关系,又能提高文章立意:只有经过生活的苦,才能尝到生活的甜。如写亲情的甘美,也可写两件事,从“亲情的失落苦涩”写到“亲情的回归”,体现生活的甜味。事件间有逻辑联系,往往中心就明确而集中。 两个事件之间应该有几句议论的话,来过渡。没有过渡,显得突兀。过渡勾联上下文,也点题,作用很大。议论宜两三句话即可,不可长篇大论。 结尾。结尾要点题。如果你在开头或中间已点过题,你结尾含蓄一点也可。但大多数同学没有写含蓄有味的结尾的能力,还是点一下题为好。总结点出生活中感受的味道,点出这种味道给人的启示,在以后生活中还会有怎样的影响。结尾议论不宜太长,三四句即可。太长变画蛇添足。 另外,也可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来写。但结构一定要完整。 5、 语言 语言很重要,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语言看出文采。有的同学选材立意都很好,但语言不好,病句多,前后不能连贯,影响主题的表达。还有的同学语言丝毫没有文采,文章不够生动形象,不能感染人。 文采问题,对作文水平比较高的同学尤其重要。语言要美一点。看有没有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有没有注意细节描写,有没有外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看有没有一些抒情的语言,有没有几句耐人寻味的精警的议论,能不能让人回味。 要多读好作文,多练笔,注意文采。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作文(60分)请以“生活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800字的作文。要求:..”主要考查你对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 命题作文:
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这是因为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 命题作文概说:
2、全命题作文特点:
题目写作要求明确完整,利于考生通过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的步骤,迅速构思行文。但是,审题要求较高,要求审清题目里隐含的内容。只有审清题意才能根据写作特长或者生活积累,明确文体,确定写作重点。3、半命题作文特点:
给予学生在选材、立意、构思上更强的自主性,开拓学生视野,减少学生审题失误,易于学生自由发挥。在半命题作文中,提示语是关键,提示语能从选材的内容、范围、角度给予学生于启示。命题作文类型:
(一)全命题作文:
①直接式命题
②含蓄式命题
③设想式命题
④观点型命题
⑤散文型命题(二)半命题作文结构形式:
①命前半题
②命后半题
③命首尾题命题作文的提示语:
1、设计提示语,创设写作情境(作用)
①多方列举内容,启发学生从多方面选材构思,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②尽力拓展文题外延。
③提供想象空间。2、半命题作文设置备选项,拓展写作空间。
补题遵循原则:
①补自己最熟悉的。
②补自己最有把握的。
③补自己最记忆犹新的。
④补自己最能写出新意的。命题内容范围:
1、表达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
3、运用联想与想象,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命题作文审题方法:
审题要做到“不漏、不改、不误”,“不漏”指全面审题,不遗漏任何要求;“不改”指准确审题,不随意改变试题要求;“不误”指正确审题,不误解题目要求。
审题具体做法:
①审清作文题目中的限制语。限制内容主要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性质、程度、范围。
②审清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抓住关键词语,确立文章的写作表意重心,确定写作方向。
③审清提示语提示语对题目或作解释说明,或作补充介绍,或作扩展延伸,具有方向性与暗示性,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打开思路,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半命题作文补题技巧:
快速补题技巧补题时,要审清题意:
半命题形式主要有:“半命题+要求”式、“导语+半命题+要求”式。审清导语主要是激发情思,界定选材范围。审清半命题,主要是注意半命题结构形式以及限制语,从而分析重点词语,明确题目限制的写作范围。作文必须围绕题目展开写作,切不可文不切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