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输足球但不能输了体质
【新闻回放】
10月24日,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与由“00后”组成的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少年迪纳摩足球队踢了一场友谊比赛,结果以0:15惨败。比赛中,身材高大的中国学生跑了20分钟就气喘吁吁。面对同一支俄罗斯少年队,以北京小学生冠军队身份出战的北京南湖东园小学队,又以3:7再次落败。悬殊的比分引发了社会对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和反思。新京报
【各方观点】
输得起球赛,输不起未来
人民日报:我们这些10岁上下的孩子,个头虽然高,但体能、体质却有待提高,跑20分钟就气喘吁吁,与生龙活虎的俄罗斯孩子形成鲜明对比。这并不是两所北京小学孩子们的特殊情况,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根据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过去10年间,我国青少年的肺活量、速度、力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肥胖率却增长1倍。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事实,令人不禁担心,长此下去,我们输掉的不仅是足球,更是未来。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无论学校、学生还是家长,都形成了“多读书—考高分—上名校”的定式,大量的学习任务压在学生头上。对体育锻炼,不仅学校重视有限,家长更是将其定位于“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层次,只要孩子身体健康,那么锻炼少点也无所谓。这样扭曲的教育理念,实际把体育的教育功用大大弱化。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曾说:“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体育锻炼,不仅使人体格强壮健康,更是锻炼意志力、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团队精神的绝佳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看,输掉球赛未尝不是好事。悬殊的比分,再次敲响警钟,提示每一个教育者和家长重审自己的教育理念。我们要关心的,不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他们身体的健康、人格的成长。这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我们的未来。
小学足球队连败不是孩子的错
北京日报:输球是事实,占据身高优势和主场优势的中国小学生技术和体能均不如对手也是事实。不过,不能因为输了球,大人们的面子上跟着挂不住,就认为中国的孩子们“不争气”,上纲上线地苛责不休。
媒体和公众之所以对输球事件如此敏感,大有痛彻心扉之势,关注点其实不在足球,而在当下的教育理念和孩子们沉重的课业负担。当同龄的俄罗斯孩子在草地上尽情奔跑的时候,早早就被要求瞄准名牌中学、大学的中国孩子却被圈在屋子里学奥数、啃外语、弹钢琴。中国的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们身体健康,却往往只会让孩子吃,不敢让孩子动,不要说是课外活动,就连体育课也不是那么正儿八经,只以“不出事故”为宗旨。长此以往,孩子们的体质和意志力当然下降,“小胖墩”、“小眼镜”的数量自然上涨。
当下,各学校之间的竞争依然是文化考试成绩及升学率,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常常成为口号,我们无需过度解读中国小学足球队的惨败,却有必要反思,怎样才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增强孩子体质应家校合力
新京报:其实,0:15的结果不具备普遍意义。对手是2011年西伯利亚联邦区冠军,是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而地坛小学队仅是业余校园球队,这一结果在情理之中。
真正应该引起思考的是小学生体质下降这一问题。地坛小学校长并未同意延长比赛时间,半场仅为20分钟。即便如此,中方队员在20分钟左右已经“气喘吁吁”了。足球名宿郝海东将之归因于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不否认有这方面的因素,但不能简单归因于此。在小学生的体质培养中,家长与学校均需承担相关责任。因担心学生出事后家长闹,不少小学体育课的设置以“不出事故”为宗旨,铅球、双杠等项目已被取消。
小学生体质的下降与类似这些现象不无关系。学校不能因为担心出事故,害怕闹事,而将体育课变成聋子的耳朵。这是在推卸责任。在培养学生体质的同时,防范事故的发生,厘清相关责任,才是可取之道,切莫投鼠忌器。教育部门也应对体育课的教学加强监管力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