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羊娃到读书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1-11-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山南地区的学生在做实验。边巴次仁 摄

  ■本报记者 高伟山

  “我曾经到过一所学校,发现教学楼4个角分别有4顶帐篷,就问校长这是做什么的。校长介绍说,这是怕学生逃学,让教师住在帐篷里看学生用的。”日前,在西藏接受国家“两基”督导检查汇报会上,西藏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吴英杰的话,像是故事,却是多年前西藏“控辍保学”工作面临的普遍问题,在拉萨南部160余公里的山南地区也是如此。这里的教育并不像内地那样是从改善硬件、提升软件入手的,而是从把孩子一个个从家劝到学校、从放羊草场拽回课堂开始的。

  记者日前走访山南地区时发现,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蜕变,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生态的转型真切地体现在了这里的百姓身上。目前,山南地区2010至2011学年,小学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99.79%,初中毛入学率103.64%;2009至2010学年初,小学在校生辍学率0.04%,初中在校生辍学率0.34%。

  跋山涉水劝学宣讲

  让每个孩子背上书包

  山南地区既有海拔5000多米的学校,也有海拔2000多米的沟谷小学。这里的学校似乎都是山峰环绕,围墙之外再无更多平地。在城市里,家长常“激励”孩子:“好好上学,要不然将来让你去放羊。”而在西藏,家长却常说:“好好放羊,要不然让你去上学。”要让孩子离开羊群去上学,是许多藏民家庭不愿意的事。

  “即便是教师们千辛万苦地把学生劝回了学校,有些学生还是留不住,会趁机逃学。”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督导办的王建康说,“有些家长甚至交代学生:‘你先去学校,过几天我在学校围墙外等你。’”

  劝学工作是当时山南地区甚至是西藏每名教师的“必修课”,也是教育局干部多年来的一项常规工作。在吉汝乡一小,戴着藏族毡帽的副校长尼玛琼达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到距离学校100多公里的卓普村家访。那天正赶上下雨冲坏了路,他先骑两小时摩托,再走五六个小时山路,才找到了学生家。

  “每到快开学时,乡政府的包村干部和各校教师都要对每个家庭孩子的就读情况进行核查登记,宣传各项政策法规及接受教育的重要性,确保学生及时到校报名。”尼玛琼达说,如果开学后学生仍未到校报名,学校就派班主任到学生家里了解原因,继续做工作。现在,吉汝乡一小在校生共433人,入学率达100%。

  2006年,他们创造性地开展了“无文盲乡村、无辍学乡镇、无流失生校”评估验收活动,督促各校提高入学率、降低辍学率。目前,山南地区有验收合格的“无流失生校”67所、“无辍学乡镇”22个、“无文盲乡镇”3个、“无文盲村(居)”69个。其中,还涌现了错那、洛扎两个“双百”县,即中小学入学率均达到100%。为了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山南地区在自治区建立“‘控辍保学’双线目标责任制”、“‘控辍保学’四书制”、“整班移交制”等制度的基础上,于2008年建立健全了“控辍保学”机制。

  吃得营养有病能医

  惠民政策留住学生

  在西藏,农牧民子女上学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这项国家从1985年给予西藏的特殊政策,无疑为提高入学率和巩固率注入了一剂“良药”。乃东中学党支部书记单增说:“我们不仅在劝学时向农牧民介绍‘三包’政策,而且各校都成立了‘三包’经费管理领导小组,各县相关部门、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全程参与,让大家了解到每一分钱都花到农牧民子女身上。”

  在山南地区的努力和开拓下,“三包”经费带来的改变还不止这些。在颇章乡完小干净整洁的食堂里,记者看到了每天花样翻新的菜谱,还有每张桌子上摆放的一盆盆香蕉。“水果的种类每天都更换,有苹果、梨等。”一位藏族教师介绍说,“学校要保证学生早上一个鸡蛋、中午一个水果、下午一杯牛奶,让学生吃得营养,吃得安全。”

  这源自山南地区实施的“三个一工程”。工程经费是地区和学校精打细算,从“三包”经费中节省出来的。山南地区教育局督导室主任索朗扎西说:“每所学校都想方设法开源节流,比如利用学校的空地种植白菜、花菜等蔬菜,养些猪、鸡等,既给食堂提供了各种食物,又节省了‘三包’经费。”现在,山南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享受到了“三个一工程”带来的实惠。学生家长旺堆罗布笑着对记者说:“孩子很愿意在学校吃饭,比在家吃得还多还有营养。”

  学生生病也不再让家长发愁了。“以前,我每个月都要自费带学生看病,有时一个月会花几百元。”扎塘镇完小教师卓玛曲宗说,“现在,自治区学校医务室制度的建立,减轻了教师的经济负担。学生生了小病可以在校医室免费就诊,生了大病可以到县及以上医院治疗。门诊费由县教育局从政府对教育投入资金中统一支出,大病治疗费用则由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目前,山南地区多数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以及在校生较多的部分小学,都建有校园医务室或卫生室,并由卫生局配备了专职医务人员。

  “正是这些惠民政策,从学习、生活各方面给学生以关爱和照顾,家长才愿意送孩子上学。”扎塘镇完小校长边巴珠顿说。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