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职院打造黄三角人才技术“超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1-11-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王友文 张兴华)如今,家住山东省滨州市北部的居民看病方便了,不用再跑远路到市中心的医院排队挂号了,因为在他们身边新添了一家二级综合医院。新建的医院名为滨州职业学院附属医院,是滨州职业学院和信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作的产物。滨州职院护理学院院长徐红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合作方非常看重学院的“拳头”专业——护理专业,现在这所医院的护士基本都来自该校。

  滨州职业学院地处黄河三角洲中心区域,如何实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好一所“发达”的职业学院?滨州职院结合自身50多年的发展历程,将学校的发展这样定位:抓住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打造黄河三角洲的人才和技术“超市”。

  从今年开始,信息工程学院新增了一个专业方向——物联网。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发鸿介绍,新增这个方向主要源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黄三角的落地,而农业物联网正是今后黄三角重点发展的内容。目前,信息工程学院正在根据地方实际优化培养方案。

  根据区域产业实际和发展新趋势而调整专业,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更好地满足地方发展对高职院校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近年来,这样的加强专业建设的举措频频:学校针对滨州打造“中国家纺基地”进行产业升级的需要,调整优化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着力培养纺织质量检测控制方向的高技能人才;借助生物技术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广泛应用的优势,调整优化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着力培养发酵方向的高技能人才……

  为地方培养合适的人才,积极满足需求,这是滨州职业学院做好人才“超市”的第一步。学校明确提出,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培育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这样的人才如何培养?如今,滨州的不少企业都在滨州职业学院设立了教师企业工作站。“教师企业工作站使教师真正实现了在企业的扎根、对一线的嵌入。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苦练内功自不必说,关键还是要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来提升育人水平。”科研处处长张循浩说。

  学校教师真正进了企业,而实践教师也真正走入了课堂。此前,学校请实践教师常常是通过各种关系,并不规范。由于课表不变,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这样的教学“改革”学生并不认可。近年来,学校调整了课程方案,让实践课程去掉“学院味”,更符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然后再请来真正的专家。这样的课程学生自然喜欢,实训阶段进企业上手快,技能提高更快。具有良好知识基础,实践技能又强的毕业生也深受黄三角众多企业的欢迎。

  “一所高职院校,要在地方站稳脚跟,让企业真正看重并倚重,必须要增加黏合度、互惠互赢。正是在这样的考虑之下,滨职在做好人才‘超市’的同时,向着做好技术‘超市’而努力。”滨州职院副院长李黎明说,目前该校已拥有400多项相关技术储备供企业选择。

  位于阳信县的龙福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已发展成全国用聚酯瓶片料规模化生产涤纶工业丝规模最大的一家企业。对于企业今天的成功,董事长段建国说:“多亏滨州职院的专家帮我们破解了关键技术难题。”据了解,这家公司原本利用石油做原料生产涤纶长丝,后来为节约成本决定采用矿泉水瓶做原料。但要实现稳定生产、规模化生产,必须解决液相增黏这项关键技术。从2009年开始,轻纺化工学院的教师和该公司一起进行联合攻关,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

  如今,滨州职院以技术服务企业已在当地树起了口碑。“遇到什么技术难题,就会想起滨职”,这是黄三角地区不少企业老总的真心话。同时,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也让学校受益颇多。“原来校企对接是硬拉人家,现在是吸引人家。就拿引进实践型教师来说,原来企业并不热情,但是通过技术合作,企业真正地把学院当成了‘自己人’。现在聘请企业实践教师成了单位行为,企业将派人进校安排进工作计划,这样的校企对接才能保证有实效。”教务处处长傅智端说,现在学校在拓展实训基地、教师入企实践方面都很顺畅,这深刻改变了学校的发展模式。

  “做好两个超市是学校立足地方发展的根本。”学院党委书记崔其忠说,作为山东省首家进入国家级骨干型职业院校建设的学院,学校将进一步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关键技术研发在学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服务黄三角,为学院赢得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