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航装备“千里眼”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1-12-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第一版)

  “这个项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是瞄准了国家战略需求,在项目实施整个过程中都充分实现了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通过多个前沿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多个政产学研用团队的不懈努力和协同创新,最终实现了我国空域监视技术的重大突破。”张军告诉记者。

  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已通过产学研联合方式在中国民航全行业推广,应用于全国军民航20多家管制单位、航空公司及航空安全相关保障部门。有效地提供了安全保障监控手段,比传统空域增加了85%的空域容量,保障了管制间隔缩小条件下和恶劣环境下的飞行安全,特别是使西部高原机场、气象条件复杂机场返航率降低30%,保证了飞行安全,提升了航空运输能力。提高了航空公司飞机运行综合态势监视能力,为在我国飞行情报区飞行的100%的国际 航班、90%的国内航班和重要专机提供了全球飞行协同服务。

  北京奥运会期间,该技术为千余架专包机在首都机场的安全抵离和开幕式期间的空中净空保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3年累计创造经济效益逾7亿元。基于本项目的精密监视算法,还形成了“中国米制 RVSM飞行高度层方案”,被国际民航组织采纳为米制高度层配备标准,成为我国首个被国际民航组织采纳的标准。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