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心田播一颗绿色的种子
■特约撰稿 雨人
12月2日,来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市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科技馆的老师们像小学生一样分桌围坐,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好”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标准,并以水为主题,设计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活动方案。其中,如何设定道德目标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2008年,中国儿童中心发起了以生态教育为教学内容主题,在生态教育过程中,以学生的道德发展作为目标的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计划项目。目前,已有近20个省、自治区、市的百家校外教育机构、学校、社区参与该项目,每年都有万名儿童参与到自然考察、儿童论坛、环保剧、绘画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中。项目组在全国创建了几十家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培训师资数百人次。
以生态主题进行道德教育,是一种有明确行动路径的道德教育形式,其基本理论前提是对现代文化的反思,其基本选择是回归古老人类传统寻找医治现代病的良方:在教育目的上,倡导一种“人向自然学习”的态度;在行动路径上,采用生态主题,努力通过与教育目的更加契合的内容主题实现道德教育。
道德习得,生态教育能做什么
在一次小学生的少先队活动中,老师带领学生们捡拾垃圾,不仅在学校拾,还在学校周围拾,拾完还教导学生如何给垃圾分类。但几天之后,学校,特别是通往学校的小道,垃圾仍然随处可见。问及学生,孩子们说:“活动结束了嘛,就没有人拾、也没有人管了。”“不讲卫生、不爱护环境的人很多,我们也管不了。”“我嘛,差不多能管好自己吧。”
在一堂教孩子废物利用的课上,老师展示了用易拉罐的拉环制作的灯罩、用雪糕柄制作的摆件、用废弃的包装盒制作的抽纸盒子等等。当每一件物品被展示出来时,孩子们在最初的好奇过后,都会嘀嘀咕咕地说这个东西在什么地方能买到、大约多少钱。有的孩子说,如果什么都是废物做的,家里不是要变成垃圾堆了吗?整个展示的过程,都伴随着孩子们的这种议论。
这些来自现实的观察,令一群从事校外教育的人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传统道德教育的范式。这两个活动以环保和循环利用作为教学内容主题,是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常见课例。在第一个活动中,教师可能想告诉孩子通过自己的行为来美化和保护环境;第二个课例中,可能教师想告诉孩子的是,善用废弃物也可以带来美;或许还要教会孩子们,利用废旧物品可以表现自己的想法,可以创造美。但是,孩子们的反馈表明,他们并不觉得这些是一件多么有乐趣的事。当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对人与自然的诸种关系进行对比研究后,中国儿童中心生态项目组专家成员、北师大教育学部的丁道勇老师得出的结论是,“人向自然学习”是一种迷人的姿态,在人类历史中,这种态度是教育领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定位方式。
中国儿童中心于2008年在全国抽样进行的“儿童生态道德及其教育状况调查”表明:儿童生态道德认知水平在认知位次上存在水平的高低不一。如对一些宏观的以及书本概念的认知水平高于操作性、运用性认知,认知基础并不扎实,认知水平整体来看不高。儿童生态道德情感普遍积极,对自然及自然中的生灵具有天然的爱惜和兴趣,但这种积极情感未能很好地转化为行动。儿童的生态道德行为与其认知脱节。他们的环境行为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不能如一地践行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学校开展的生态道德教育存在局限性。不少学校的教育尚停留在个人卫生、学校环境美化、文明行为习惯层面,未能通过更广阔的视野对儿童的生态道德知识、情感和行为进行教育和指导。家庭对儿童的生态道德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家长普通的生态道德素质和修养堪忧,因而对儿童的影响作用、效果等同样值得担忧。从社会整体的氛围和文化环境来看,有待于为儿童生态素质的培养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社会大环境。
龙应台曾经在一篇文章中以“生了梅毒的母亲”类比伤痕累累、病入膏肓的地球。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该如何寻找自己的生态位?这种考问直逼人心。都说孩子离自然最近,如何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学习和探索、尊重和平等、自律和节俭、关怀和保护等生态品格?中国儿童中心主任丛中笑认为,现在的环境问题,不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问题。她说:“环境破坏,伴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对环境的漠视,与人对自身道德行为的漠视联系在一起。一个关注道德生活的民族,一个敬畏崇高道德原则的民族,也是一个更有能力反思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民族。这正是我们呼吁和实践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项目执行负责人、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部长霍雨佳说:“现代人类的追求和发展,仿佛是向着自身灭亡飞速而忘我地奔跑,人类有必要在奔跑中停一下、想一想——找找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这种学习和思考应该从童年期就开始。我们希望通过项目的推广,探索儿童道德养成规律,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社会的关系。”
丁道勇在为项目撰写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导论》中,把生态道德教育定义为恢复“人向自然学习”的传统,认为用自然对象所给予的教谕,影响儿童的品格,是一种行得通的路径。“概括来说,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带领儿童发现自然,尤其是他们身边的生态主题,寻找那些一直在显现却一直被忽视的教谕。我们将这种以生态主题进行的道德教育,称之为生态道德教育。”
对于儿童道德的习得,生态教育能做什么?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儿童道德形成的一种路径回答了这个问题——
生态道德教育的领域主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其本质来说,生态道德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德教育,而是与人际道德教育相提并论的对待自然的态度教育,是提高生态道德素质的人格教育。
行动学习,道德形成的路径之一
北京中学生焦司颖和杨梦筠是抱着好奇心来参加“儿童生态道德科技夏令营”的。在出发前,他们就在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接受了关于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查找资料、如何研究实践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在参观台儿庄古城的时候,他们从导游那里了解到,台儿庄古城与京杭大运河息息相关,运河造就了台儿庄古城的兴盛繁荣。活动中他们观察到当地居民在清澈的运河上洗拖布,并将洗衣服的水随意倒入清澈的运河中。两个孩子当即决定搞一个关于“台儿庄古城考察报告及水资源保护建议”的研究。选题确定之后,他们在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侯利伟老师的指导下,对运河的水资源状况及水质进行了深入考察。他们发现,运河水具有严重的水华现象,居民家附近的河水中含有丰富的泡沫。其实运河的水本是地下水,可以达到饮用标准,而被污染的水将不能被饮用,从而造成水资源浪费。
能不能使台儿庄古城依然被清澈的河水环绕呢?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又进行了访问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在城外建立污水处理厂,防止污水排进运河;尽早拆除大坝,让运河重新变成活水;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定期打捞河上的垃圾;设立警示牌,警示人类不要污染水源等。焦司颖和杨梦筠很有信心地说:“我们要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和建议反馈给古城的管理部门,提醒他们关注运河水资源的现状,并为改善运河的水质积极采取措施。另外,我们还会再来到台儿庄,制作一些宣传品,向当地人宣传保护运河的知识,提高古城人的环保意识。”
行动中的研究与思考,使两位学生在夏令营活动中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和行动者,也正是在这样一个个生动具体的行动过程中,孩子容易转识为思、转思为行、转行为德。
“生态道德教育,要以儿童的认知水平及生活实践为起点,引导儿童在亲历听、说、看、做、思、悟中形成其知、情、意、行的统一。”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个目标,项目组提出在老师的带领下儿童进行生态主题的行动学习的概念。中国儿童中心科研与信息部部长霍雨佳说:“我们倡导以生态问题为出发点,教师作为引导者,带领儿童从发现和寻找问题开始,设计方案进行实践、反思评价再实践,过程和结果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方面的引导——这样一个儿童亲身体验、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使得儿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感知、感悟并能以审视的、思考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的综合原因。这个过程赋予儿童发展更多主动性,让儿童的生态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够更自然地建立和巩固,从而实现其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儿童生态道德的行动学习。”
“行动学习”成为项目组实践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重要的方法和路径。通过实践中的摸索与积累,现在这个理念和方法被越来越多的老师理解和采纳。“行动学习”不仅使儿童更加主动和敏锐地学习、成长,还使组织开展活动的教师获得了专业成长。
湖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任刘利舜多次谈到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尝到培养教师的甜头,并将行动学习作为其中心教师组织教育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教育培训部部长李景介绍说,每次带领儿童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活动时,都会遵循“发现问题和形成方案——实践——反思评估——再实践”的过程。这种针对教育实践问题的行动,特别是在行动中的反思、学习、调整和再实践,使得老师变得更为主动。通过行动学习,李景和她的几位同事在短短的两年内,不仅组织开展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水平得到了提升,从事教育研究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儿童参与,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养成
今年夏天,吉林省长春市北海小学的刘书含和同学们过了一把表演瘾。刘书含演的是一只小猴子,和其他的小动物们一起在森林里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来了一些人,他们在森林里野餐后把塑料袋等垃圾丢在了森林里,小猴子因好奇吃掉颜色美丽的塑料袋而中毒,被送进了动物医院。刘书含在演完环保剧《动物诊所》后说:“我原来从没有想到,人们不经意的行为,会给小动物带来这么坏的后果,以后我再也不随便扔垃圾了。”另一位小演员金美净,在参加环保剧表演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乱扔垃圾,这个问题太严重了。就说乱扔废旧电池吧,一枚小小的纽扣电池,能污染够一个人吃一辈子的水;一节一号干电池,能让一平方米的土壤不再生长任何东西!”
这些孩子参加的是由长春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组织的环保短剧征集活动。中心的王乃芳老师说:“我们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方向——要求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故事为内容。但短剧的编排和表演主要都由学生们自主完成,教师起的只是指导、启发和辅助的作用。”活动一发布,刘书含和同学们就组成了一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孩子们在查找资料、访问专家、编写剧本、自导自演的过程中,始终兴奋着、好奇着、探求着,也思考着、感悟着。短剧演完,同学们还自发组织了少用塑料制品的宣传活动。项目组的培训负责人朱晓宇老师常年做儿童参与培训工作,她说:“相信儿童、尊重儿童,并给予他们主动成长的机会,老师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儿童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史根东说:“道德是一种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行为,道德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自觉的意识和行动。以儿童的生活和能力为起点,在行动中培养和体现儿童参与,遵循了儿童发展的规律,发挥了儿童的主体性,有助于儿童道德从他律到自律的养成。”
“儿童参与”本是《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出的儿童四大权利之一,即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与受保护权。中国儿童中心有着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机构20多年的项目合作经验,随着合作过程中儿童权利的宣传及儿童保护、儿童发展项目的深入实践,儿童参与不仅是儿童的基本权利,更成为实现儿童主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实践中总结和提炼了“儿童参与”的原则、要素与方法步骤之后,“儿童参与”成为对儿童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手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