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下盛开的格桑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阳锡叶 本报记者 李伦娥

  “坐上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刚走进湖南岳阳一中西藏部,一阵优美的歌声就远远传来。紧邻岳阳楼的岳阳市一中作为全省第一所举办西藏班的学校,自1985年以来,已为西藏培养了1993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其中868名高中毕业生99%被大学录取。

  藏娃是400多万岳阳人的“心头肉”

  时间退回到26年前,1985年8月30日,50名藏族学生在两名教师的带领下,风尘仆仆地从青藏高原来到洞庭湖畔的岳阳一中,从此,“西藏班”几个字,就成了400多万岳阳人耳熟能详的词。

  当年在码头迎接孩子们的首届西藏班班主任熊惠英,今年已经73岁了,但她依然清楚地记得,正式开学的日子是9月16日,湖南省教委赠送了一辆崭新的大客车;岳阳市政府送来了彩电、冰柜、洗衣机;市仪电站送来电子琴等文体用品;岳阳楼小学送来2000册图书;岳阳楼公园、岳阳儿童乐园承诺免费让孩子游园……

  从那之后的26年,一届届西藏班孩子都是大家共同的“心头肉”。省里成立了援藏教育办公室,每年拨专款用于西藏班,2009年是422万元;市里每年除拨专款外,还由教育局“一把手”亲自主管西藏班;学校每年选派最优秀的教师担任西藏班的教学,给教师们发放特殊津贴,并专门配备安保人员。

  岳阳一中校长廖炳晔告诉记者,在岳阳,从市委领导、部队官兵到理发师、洗澡工、下岗工人,大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起了藏娃阿爸阿妈的责任。

  岳阳市武警支队船艇大队官兵主动担任西藏班校外辅导员,并负责每年的新生军训;与学校一街之隔的岳阳楼景区,每年主动安排西藏班师生免费参观;岳阳市红十字会春节前为学生送来衣服、鞋子等慰问品;岳阳楼区个体者协会每年组织个体经营户为藏族学生缝衣、补鞋、修理手表和眼镜……

  200多名“未进藏的援藏教师”

  “未进藏的援藏教师”,这个称呼,是岳阳人对西藏班教师的共识。

  26年来,岳阳一中先后有100多名汉族教职工、80多名藏族教职工,担任过西藏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其中在西藏部工作了10年以上的教师就有38人。

  第一届班主任熊惠英,当年接手西藏班时说:“全国有16个省市办西藏班,那我就拿第一。”

  熊惠英把铺盖搬进了学校,当起了孩子们的全职“阿妈”,这一住就是4年。来内地的第一个藏历年,女生们围着熊惠英撒娇:“妈妈该给我们洗头过年了。”原来,藏族过年有个风俗,就是妈妈要给女儿洗头,喻意把一年的晦气洗掉,赢得美好的来年。当时熊惠英患有肾炎,腰痛腿肿,但她和丈夫在操场上架起一口大锅,丈夫烧水她洗头,整整蹲了6个小时,给27个女生洗完后,她的脚已经没有了知觉。

  关爱藏族学生的事,在岳阳一中太多了。学生次仁益西心脏病突发,需要3万元医疗费,这对于一个贫困的农牧民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学校代他的父母在手术责任书上签字,全校师生捐款3.4万余元。次仁益西的父母从西藏赶来,哽咽着对顺利完成手术的儿子说:“你要记住,是岳阳的阿爸阿妈给了你第二次生命。”

  “西藏班无小事,事事关全局,件件要办好。”班主任乔辉的孩子今年16岁了,但从来没有跟父亲过过一个春节,因为乔辉都与西藏班学生在一起……

  重访学生收到3000多条哈达

  对于西藏班孩子来说,生活上最大的问题是水土不服,爱生病。据统计,2007年,西藏班学生去医院看病达272人次,住院15人次,其中5名学生在没有家长陪护下做了手术;2008年学生去医院看病340人次,住院19人次,192天;2009年,学生去医院看病379人次,住院35人次。

  对于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来说,生病了,心理上的唯一依赖就是老师了。高三学生达桑则仁,因为交通不便,已经3年没回家了。高一时,达桑则仁突患支气管炎,班主任杨泽安得知后,立刻赶来把达桑则仁送到了医院。“杨老师今年已28岁,因为太忙,女朋友都离开他了。”达桑则仁说。

  “岳阳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这是采访中西藏班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确实,许多孩子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学校收到了一张115元的汇款单,它是刚刚初中毕业的向巴卓玛等10个孩子从西藏寄来的。孩子们说:“我们喝了4年洞庭湖的水,吃了4年洞庭湖的粮,‘第二故乡’的恩情永不忘。我们还是学生,钱很少,这115元仅表示我们对灾区人民的一点心意!”

  2009年,已经退休16年的熊惠英决定再次登上世界屋脊,去看看当年的孩子们。当年,她曾经花了7天7夜,走了几千公里,家访了49个孩子的家长。而今,她还没下飞机,这些已过而立之年的“孩子们”就已经在等着她了,一看见她就长跪不起:“阿妈,终于把您给盼来了……”

  这一路上,熊惠英收到3000多条哈达。“我这一辈子满足了!”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