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娘”与“我的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本编印成册的《老班周记》,时下正“走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周记的作者鲁玲是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一名普通的辅导员。4年来,她完成了近5万字周记的写作,即使考研、读研甚至怀孕期间都不曾落下。

  在《老班周记》第一篇“让周记伴随你我”中,鲁玲坦言自己是看完复旦大学辅导员包涵的《包涵心语》后,萌发出写本周记的冲动。“正如包涵老师所说的,大学生是个特殊群体,生理上虽已成年,而心理上却仍处于‘断乳期’。”在年仅25岁的鲁玲眼中,这些比自己小几岁的大孩子们,面临着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再加上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导致了心理失控、情感迷惘等现象在象牙塔内有蔓延的势头。鲁玲认为,“要潜心研究,防患于未然”。

  一开始,周记在她所带的5个班的教室内张贴后,反馈的信息并不多。为了打破“师”“生”的隔阂,方便交流,她开通了微博,公布了QQ号码,还把周记搬上了校内网。有一天,忙碌了一段时间的鲁玲计划补上周的周记时,校内网上跳出不少短信:“怎么好几天没看到这一期的周记了?”“再忙也要记录一下心情啊!”……鲁玲开始意识到,很多学生在默默关注并期待“每周一记”。

  鲁玲所带的5个班,共有253名学生。通过“每周一记”,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学校日常管理、社会实践、思想道德教育、就业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等各方面的内容。

  在《老班周记》中,“我的娃”成为曝光率最高的词语,逢记必提。而“学生”两个字,似乎与整本周记“绝缘”。辅导员每天所面对的都是小事。因此,《老班周记》记载的“絮絮叨叨有些零乱”的关爱中,几乎涉及每个学生。朴素而真挚的语言,平等而坦诚的沟通,满怀关心与责任的表达,让初入校园的大学生们逐渐褪去高中生的青涩与稚嫩,有学生亲切地称她为“鲁娘”。在周记里,无论是难解的心结还是驿动的情绪,无论是有关咨询考研的,还是咨询就业创业的,在周记里,同学们都可以看到“鲁娘”或赞许、或关切、或激励、或批评的回答。

  虽然253个“娃”已经毕业半年多了,但鲁玲的手机上经常会接到一些学生的短信,内容多是感激和怀念。如今,《老班周记》已被“(鲁)玲声”所取代,而内容也将作出调整。“上一茬儿是80后,我现在带的这一茬儿孩子,全是90后,思想观念上有不小的差距——几乎每个人从中学就开始玩手机,接触电脑并感知认识社会。”鲁玲坦言,“不能把《老班周记》简单嫁接过来,‘玲声’还处于摸索阶段。”

  ■通讯员 张欢 本报记者 高耀彬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