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赢得人才 学生赢得人生
■本报记者 唐景莉 通讯员 袁芳
今年9月,北京交通大学2008级学生高京坤成为该校研究生一年级学生,与其他同学相比,他将由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而且他已在北京城建设计院“工作”了近一年。在企业导师——承建设计院第七设计所所长田东的带领下,高京坤先后参与了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CBD快轨等多个工程项目。
“高京坤是学校‘3+1+2’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首批27名受益者之一。深入开展产学联合人才培养,将以往的单一培养模式转变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这是学校在人才培养领域一直探索的育人途径。”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星臣向记者介绍说。
创新模式:试点人才尝试联合培养
2010年年底,“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在北交大启动,旨在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2011年,学校决定在该项目的基础上,以学校承担的另一个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为载体,实施选拔优秀本科生参加“3+1+2”卓越工程师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工作。
2011年8月,学校邀请了12家企业,由企业直接从符合保研资格并报名的100多名学生中面试选拔,在接下来的3年里,学校和企业将联合对入选学生进行更为明确的订单式培养。
产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让企业直接介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这些经过前3年“宽口径、厚基础”培养的高潜质学生,在接下来1+2年里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和硕士学位论文,硕士期间实行学校教授和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制”。学校和企业还会共同为他们设计更符合企业需要的课程和相应的培训。
(下转第五版)
□改革者说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
建立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
当前,国家正处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八大对高等教育战线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是顺应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发展、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迫切要求,也是解决高等教育自身问题的迫切要求。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合力的形成,有赖于建立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更需要时间去培育、磨合和积累。高校应坚持并强化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改善基本教学条件,使学校真正走上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