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极地之家 守望地球家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03-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冰穹A地区是南极内陆最后一个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地区。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瑞典、日本和意大利以及法国等都在加速制定切实的行动计划,试图抢先开展在冰穹A最高点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其根本目的都是想占领冰穹A最高点这个科学研究的高峰,力图继续保持他们在南极科学研究方面的绝对领先地位,维护和扩大他们在南极事务中的国家利益。中国在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建设昆仑站,将使我们在这一竞争过程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那么,中国能否在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建立世界上第6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成为第7个在极地之巅建设考察站的国家,进入世界极地研究的第一阵营?

  ——回答是“必须!”

  面对这一新的挑战,张翼和其他中国科考队员一起,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极地之巅!

  在建设昆仑站的过程中,张翼积数年之功创建的中国南极考察站建筑研究策略体系,又一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满载建站物资的中国雪龙船驶到南极大陆边缘时,海岸边的冰正半化不化,船开不进去,雪橇也无法在冰上行进。于是启动了应急预案,让直升机载着所有物资直接飞到中山站卸下,因为,按照张翼的设计,建设昆仑站的所有单体构件全都不超过直升机的载重极限——3.5吨。据说,在南极大陆,货船无法卸货的情况时有发生。也正因为有了这一详尽的预案,中国科考队成功地避免了一次长途运载的无功而返。

  数百吨的物资卸到中山站之后,接下来就要挑战从中山站到昆仑站1300公里的冰盖之路。张翼在工程设计中,根据内陆车队的运载能力严格控制建站物资的重量,最终,车队在战胜了一路上的低温、暴风雪和冰裂隙后,顺利到达冰穹A地区。

  在昆仑站现场,张翼摒弃了世界各国在第一次建站时常用的使用空间狭小的预制集装箱方式,或是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的现场组装方式,采取了预制与现场组装相结合的建造模式。这使得昆仑站的建站速度出奇地快。所有能够在国内完成的组件,早就全部完成并通过预组装,而在施工现场直接组装,马上就可以使用;那些只能在现场施工完成的,则在高效的组织与协调下准确完成。这一方式既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建筑的密闭与保温性能,又大大减少现场施工工作量的方案设计,直到现在仍然令行业专家叹为观止。因为,仅仅18天的时间,27名科考队员就在这个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建成了一座数百平方米的“五星”级考察站!

  昆仑站的“五星”,是真正的“五星”!她不仅是世界极地考察站标准的五星,更是中国五星红旗的“五星”,疑聚了张翼以及全体科考人员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与赤诚!

  这是一个完美的考察站,拥有着完备的生活区、科研区和设备区,宿舍、医务室、科学观测、卫星通讯、厨房、浴室、厕所、污水处理、制氧机房和库房等,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既可供15—20人进行夏季科考,也可以在若干年后轻松地升级扩建为可以越冬的常年站。

  这是一个将科技、环保与节能综合性能发挥到极致的考察站。利用可行的技术设备条件,全站做到了污染物零排放,并且将主要使用太阳能。在南极局长理事会组织的国际环评会上,各国专家对昆仑站的设计与环保措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高度评价了昆仑站的环保水平,环评一致通过!

  从此以后,即便是在地球上最高寒、最与世隔绝的地方,也飘扬起中国的五星红旗!

  从此以后,昆仑站成为世界上第6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成为第7个在极地之巅建设考察站的国家!

  从此以后,中国南极科考事业实现了“从大到强”的跨越,中国也正式宣告进入世界南极考察的第一阵营!

  中国南极昆仑站建成之后,国家领导人发来了贺电。他指出,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建成,必将拓展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的领域和深度,这是中国为人类探索南极奥秘作出的又一个重大贡献!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南极内陆昆仑站的建设被视为我国十大科技基础成就,与嫦娥奔月等项目并列,南极昆仑站建成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大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推动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技术”的重要工作成就!

  当荣誉与光环再次如浪涌来,张翼特别强调:“在南极内陆建站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没有求知、合作、担当的精神,没有那些敬业的极地工作者、冒险奋进的内陆考察队员,我们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爱国”——奋斗者舍离“小”家成“大”家

  十年来,作为中国极地考察站的总设计师,张翼创造了很多个“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比如,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建筑设计策略研究体系,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在南极最高地区的考察站,创造了中国人70多天内从南极到北极的历史纪录。

  十年来,张翼为国家作出的贡献也举不胜举。他主持设计了中国全部3个南极考察站,其中长城站和中山站是在原有站区建设新一代考察站建筑,南极内陆的昆仑站则是新建项目。他参加中国政府的北极建站代表团,圆满完成了北极黄河站的建站设计及顾问工作;他负责并参与了中国南极考察“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能力建设的立项、可研、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服务等大量工作。

  这十年是中国极地考察事业高速发展的十年,也是张翼在极地大展宏图的十年。

  他为极地考察事业付出了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又为自己的女儿付出了什么?他为国家创造了荣誉和财富,又为自己的家庭创造了什么?无论如何,他毕竟是一位丈夫,一位父亲。

  在很多次面对记者的采访时,他都会不由自主地说到一幅与女儿合影的照片,并为之泪光闪闪。第一次奔赴南极时,她的女儿才刚刚出生两个半月;而在三个月后回到家里,女儿已快半岁。他进门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扔下行李,抱起女儿,而女儿也看着他,吮着他的手指,“伊伊呀呀”地叫个不停。他的妻子连话都来不及说,便操起了相机,按下了快门……

  只要一看到这张照片,一谈到这件事,张翼就会兴奋地说:“她还不懂事,但她就知道我是她爸爸!她就知道爸爸回家了!”

  是的,爸爸回家了!但是,爸爸又要离开家了。尽管国内的事务也有很多,但每年张翼都会将几乎一半的工作时间交给极地工作。女儿慢慢懂事以后,每当他打点起行囊,准备再次赶往南极时,女儿总是依依不舍地拽着他不让走;每次在极地考察站的电话前排队等候,好不容易通上电话,女儿又总是询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他唯一可以弥补的,就是每次回来之后多陪陪女儿,给女儿讲故事,讲自己在南北极的见闻和经历,同时到女儿的学校里,给她的同学们作报告,告诉他们,南极考察事业对于显示国家主权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对于科学研究与人类的未来又是多么地重要。她的女儿为有这样一位从事极地科考事业的爸爸而自豪。

  确实,在张翼的心中,已经真正地把国家当成了一个“大”家。他常常对人说,“南极科考站的建筑水平体现着中国的综合国力。这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一天不倒下,我就一天也不会放弃。”是的,尽管奋斗了十年,尽管从接受这份任务开始,他就注定要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牺牲,但是,为了“大”家,他一次又一次地离开“小”家,奔赴极地。他无法放弃中国极地考察的伟大事业,他无法抛弃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炎黄子孙的荣誉感、使命感与责任感!

  每一次站在极地的冰雪面前,每当看到极地的太阳像一个绒球似地慢慢升起,张翼都会感到万分震撼。

  ——“南极与北极是那样的宁静,又是那样的寂寞。远离喧嚣,远离名利,站在没有一丝污染的冰天雪地里,人们就会重新对生活进行审视与思考,并且领悟到人类的心灵原来是可以变得那么辽阔与安宁的。而在这个天地里的奋斗,更是能使人领悟到生生不息的伟大生命意义!”

  在他的心中,那冰天雪地的极地,早已成为人类灵魂的栖息地,以及人类家园最圣洁的象征。为了心中的那份圣洁,他愿意全力以赴、付出一生。如今,张翼正在积极思考,在南北极的考察站建筑使用到一定的年限,开始陈旧之后,如何处理旧的建筑?如何在更大的范围内制定环境保护的政策。他不仅仅要在南极建造考察站,给人类建造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庇护所,建造人类在南极的前哨站;同时,还要尽量减少人类对南极的破坏与污染,保护南极的自然环境,保护地球上这最后一片净土!  

  “挑战自我,造福人类”,也许,这就是张翼对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最好阐述。

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