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迟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04-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钟读花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经·小雅·出车》)。最初,从《诗经》里读到这样的诗句的时候,感觉真是美极了。春日慵懒,日子过得那样的舒展,倦怠的春阳懒懒地照着。草木萌发,茂盛地生长,葱绿遮掩了寂寞;各种各样的花儿次第开放;黄莺欢快地叫响,声音明朗而悠长;田野里,乡下人正在采摘繁茂的白蒿。

  多少年前,农人们就是这样理解春天的:春光和农事。一种旷野,一种暧暧的和煦,是远古里点燃的一盏季节的明灯。

  确是如此,“春意迟迟”就该是这样的。春意漫卷着,那草,便也由一抹抹,联翩成片。恣意地绿着,绿得柔软,绿得明透,仿佛蓄满了汪洋般单纯明净的情谊。春山晴媚,大地上涌动着莫名的骚动的情绪。俯身,仿佛能听到土地的雄浑的喘息,听见青草的呢喃。地面上,能看到游荡的春气,土地变得异常的酥软,泥土的气息阵阵涌出。蜘蛛,在田野间拉下游丝,春阳照射之下,熠熠生光,闪烁成一种快乐的游戏。田地里,农人们在翻耕着厚实的土地,村夫、村妇,身后跟着的黑狗,拱形的犁耙,用力前行的黄牛,共同构成了一幅春耕的剪影。小溪边,垂柳嫩绿的柳枝,随风摇曳,柳丛中,不时传出黄鹂的鸣声,清脆、锐利,滑过溪水的明净,变成春天里最美的音响。村头,那几株杏树,花已凋谢,却露出了“青杏”情韵。那几棵桃花,仍是开着,灼灼如烧……

  春意正浓着,“迟迟”是舒缓、散漫,慵懒、疲惫,劳作的快感。这或许就是春的意蕴吧。

  这样的意蕴,让人觉得饱满,让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春的滋味,让人琢磨着,该如何去消受这大好的春意。

  古人,大约最是识得春的滋味的。那个时候,人,闲适得多。春深似海,春,似乎也深得多。正值杏花盛开的时节,于是,少男少女们走出家门,“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这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多情的季节。这“多情”,也许会牵动楼头的思妇。良人远行,羁旅在外,只落得个自个儿独守空房,便只好“春日迟迟思寂寥”了。她们把一腔思念,赋予春日暖阳,静静地看那日出日落,窗外的花儿也伤透心田。于是,消瘦了容颜,寂寞了心弦,把自个儿书写成一片飘零的书简。可纵是凄伤,也赋予了春天一种婉约的美感。更有那些文人,在一个个春日迟迟的日子里,做足了风流潇洒的事情。曲水流觞,赏花饮酒,填词赋诗,惜春伤春,把春天演绎成了一道情意饱满、文脉流淌的河流。春日迟迟中,便有了不尽的风雅。

  “院子里有个秋千架,一个高大的丫头,额上有个疤,因而被我唤作‘疤丫丫’的,某次荡秋千荡到最高处,忽地翻了过去。后院里养着鸡。夏天中午,我穿着白地小红桃子纱短衫,红裤子,坐在板凳上,喝完满满一碗淡绿色,涩而微甜的六一散,看一本谜语书,唱出来,‘小小狗,走一步,咬一口。’谜底是剪刀……”这是张爱玲在《私语》中描写的5岁时她在天津的家的情景。

  若干年后,张爱玲回忆说:天津的家,“有一种春日迟迟的空气”。

  这样的描写,让人觉得,“春日迟迟”,不仅是自然的,更是人文的、情感的:煦暖、烂漫,甚至有一种纯真。春日迟迟,竟是成了一种永驻心头的家的温馨和美好。

  (作者单位:山东省昌乐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徘徊在教育的昨天与今天之间     下一篇: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