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被告” 在执著信守着什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04-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杨林柯与学生在一起(后排左六为杨林柯) 杨林柯“自画像”

  新闻背景

  2012年2月,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组教师杨林柯突然成为“被告”——几位学生家长找到校长告状,杨林柯教育方式不恰当,上课时经常离题,讨论与教学无关的社会敏感话题……他们担心长此以往会让孩子“不听家长的话了”……他们更担心杨林柯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校方将家长的意见转达给杨林柯之后,杨林柯心绪难平,两天赶写了一万多字的题名为《这样执著,究竟为什么》的长信,副标题是“对家长的心灵告白”,打印后分发给自己任教的高一(5)班和(8)班的学生,并请他们与家长一起分享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杨林柯的“万言书”立即得到班级内外、网上网下的热烈回应,学生与家长纷纷发言……几天后这封“万言书”刊发在华商报上,旋即迅速被各类媒体转载,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万言书”里,杨林柯解释说,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剖析社会”是希望学生有独立的思想。面对社会上和学校里过强的功利意识,他质问:“如果我们让学生的词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几个可怜的词,那么请问:学生的生活在哪里?生命在哪里?”

  他这样阐述自己的教育理想:“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

  文中他还痛陈:“要让学生和家长满意,要让上级领导满意,有时‘让他人满意’和‘让自己满意’之间很难和解,教师经常得忍受内心的撕裂与痛苦的煎熬。”

  赞赏支持与无奈叹息的声音接踵而至。一些文章指出,杨林柯的万言书是对整个中国教育的呼喊和发问,写这样的信需要道德勇气。同时也有人评论说,杨林柯太理想化,中国教育改革太难了。

  在关注追踪网上各类讨论文章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好奇与疑问出现在我的头脑中:杨林柯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一个理想主义的愤青?大战应试教育风车的唐吉诃德?一个个性十足、锋芒毕露的另类教师?他的课堂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那么执著地坚持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作为一个普通中学教师他的喜怒哀乐又是怎么样的?

  3月初,记者踏上了西行之路,在西安采访了杨林柯。他外表儒雅,言语犀利,向记者回述了自己的生活与教学之路,也还原了“万言书”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自己一直以来的教育梦想。

  他每年坚持上千万字的阅读,乐此不疲地将最富思想启迪的新书介绍给学生。他将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引入语文课堂,试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批判意识。他用心备课,想方设法让课堂生动活泼、自由开放,同时却又不愿意交教案,旗帜鲜明地给“赛教”泼冷水……

  ■本报记者 杜悦

  风云突变

  2012年,48岁的杨林柯在这所中学任教已有24个年头。如果没有突然成为“被告”,可能就不会去写这封“万言书”,也不会一举成“名”!

  在“万言书”中杨林柯这样回忆说:

  不久前开家长会,会后,有一位家长和我交流,说了一些赞扬和鼓励的话,说现在像我这样的教师真是太少了,不仅教书,还要做孩子的心灵导师,真不容易,甚至说到“崇拜”一类的话。这种话我已经听多了。我曾告诉学生,不要崇拜任何人,也不要让人家崇拜你自己,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是不可多得的无价之宝,这是现代意识。听到学生家长又在说“崇拜”一类的话,我立马插话:“不要崇拜,我和孩子是朋友。”我告诉家长,其实我一直在教育我自己,这不是谦虚,而是一种自我的需要。

  没想到第二天,风云突变。领导找我“谈话”,说几个家长对我有意见,主要是学生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一些东西不相信了,爱怀疑了;对家长的话也不怎么迷信了,甚至用事实、道理和家长辩论;说我上课讲了批判性的话,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他们认为,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应该用“正面的、阳光的”东西教育孩子……

  杨林柯心潮起伏,夜不能寐。他自言:“对一个‘资深’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严重事件……”因为在他内心之中,最重要的东西被触动了!他觉得与应试教育相比,从长远来看,通识教育和全人格教育对学生更有益,他渴望得到的家长支持和理解。

  杨林柯的课堂什么样

  杨林柯上课时喜欢旁征博引,他还经常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

  杨林柯的课通常从课前3分钟开始,这几分钟里,学生或演讲,或分享自己的最新阅读收获,也可提出新话题或抛出新问题让大家讨论。根据话题价值大小以及学生关注的热情程度,灵活确定讨论时间,杨林柯最后或分析或延伸或总结,然后再导入本节课。每节课前的活动从不重复,因为一切都由学生而定,所抛出的问题,杨林柯事先并不知情,这对他的能力和学养是一种挑战。下课了,经常有学生拦着他,问东问西。近10年来他一直以目前这种喜欢旁征博引、宽松自由的方式授课。除了与家长思想观念的冲突,杨林柯被“投诉”也与他的授课方式有关。

  家长告他“在课堂上说与教学无关的社会敏感话题”,其中一件事就是“乌坎事件”。除了讨论过类似话题,杨林柯还精心设计了很多模拟题。比如:“‘药家鑫事件’在‘马加爵事件’以及‘李刚门事件’之后又一次刺痛了社会的神经,请你就此事分别写出你对社会、家庭、学校、药家鑫以及你自己最想说的话。”

  至今很多学生对那场是否需要社会批判的大讨论记忆犹新。那天课前杨林柯说,应当有社会批判意识,而一个平时看似文静的女生说,老师你的话有点偏激……于是学生分成两派,激烈辩论起来。平时这种讨论只是导入课堂“正题”的一个过渡,这一次杨林柯决定将辅导课改为讨论课,整个一堂课学生都在讨论,直到下课也没有辩论出谁是谁非!杨林柯在最后总结中表扬了学生的公民精神和公共情怀,在课后的激动中他忘记回家,放学后还坚持写了一篇课后反思,自认为是开学后最成功的一节课,但这节课到底是语文课还是政治课抑或是公民课思想辩论课,他一时也说不清,只是觉得是最有价值的课。

  杨林柯从不想向学生索要标准答案,他最喜欢的是学生畅所欲言,他认为有些问题根本就没有统一答案!他鼓励学生思考,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在他看来,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行动”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杨林柯非常注重这种有学生参与的课前分享活动,有时3分钟会延长到10至15分钟。他认为,优秀的语文资源有限,与社会对接才有活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优秀语文资源,一个人看到的好文章,全班50多个人分享,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好书同样需要分享。

  杨林柯讲课,喜欢旁征博引,有时看起来似乎跑题了。比如,讲《琵琶行》,他会谈到音乐,进而论及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的象征性符号是十字架,直指云天,是向外的,中国文化的象征性符号是阴阳鱼,是向内的……讲《鸿门宴》他会突然问到,为什么项羽和刘邦不组建一个联合政府,却不断争夺,让百姓卖命?进而会讲到中国文化心理中的大一统思维……

  教学之余,杨林柯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写作上。他每年的阅读量近1000万字,读书笔记约8万至10万字。他用自身的阅读体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他曾经会向学生推荐过很多书,比如《人的奴役与自由》、《乌合之众》、《知识份子的使命》、《潜规则》、《帝国的终结》、《1949年中国知识份子的私人记录》、《傅雷的最后十年》……等等。他自言,自己教育类专业书读得并不多,读书内容杂,更注重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他说,人吃五谷杂粮身体健康,读书宽泛精神健康。在杨林柯看来,语文课不应只教授字词句等这些被他看作技艺的东西,语文课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使命。教育有更深的含义,“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

  教育生涯中的笑与痛

  学生的信任是他最大的欣慰,这也是他作为教师的最大快乐。

  杨林柯的独生子杨光中,现在是陕西师大新闻系大四的学生,即将毕业,已找到称心的工作。杨光中曾就读于杨林柯任教的班级,他从小特别喜欢语文、历史,初中时他的作文就曾入选“2004年陕西省中学生作文大奖赛精选丛书”。然而,有一次学校考试中的作文题与作文竞赛的题目比较接近,杨光中就将那篇题名为“理解”的获奖作文翻写了一遍,没想到只得了30分,不及格!总分是60分。他难过了好久好久……

  记者拿起这篇作文细细地读了一遍,发现杨光中的文章初看似乎有点跑题了!他在开头说,各行各业的人都说理解万岁,可是对那些我们不理解的事情为什么要强求一致地去“理解”呢?同一件事,老年人与年轻人有不一样的看法很正常,这就是人们说的代沟!细读下去,发现他的真实意图其实是想说,有些事需要包容和宽容,这种不强求统一的更广义的“理解”才更可贵。这种思想与表述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是难能可贵也是独辟蹊径的!这或许正是杨光中能在作文大赛中获奖的原因!

  作文写得好,考试评价低,类似的事也曾发生在杨林柯的学生身上,让他非常痛心。杨林柯的一个学生热爱读书,作文中谈到艺术史、哲学史,高更、达利、尼采……可以说他的思维深度与广度超过了同龄人,但是期中考试教研组封闭阅卷,这个学生作文只得了24分,满分是40分!杨林柯当时心里很难受,他说,一个人小时候受到的伤害会记一辈子,影响深远,就像你在小树上划了一刀,当时好像是不长的一道口子,可是这个刀疤会随着小树越长越大,给小孩子内心留下的精神创伤是无法估量的!

  杨林柯说,这个现象也不难理解,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人有思维定式,常用一个标准套孩子……杨林柯爱才,遇到这种情况他常常想办法鼓励安慰学生。几年前,一个他只带过一个月的女生期中考作文得了低分,找他哭诉,杨林柯仔细看了这个女孩的作文之后,觉得确实写得不错,就推荐给校报发表了!

  杨光中说,我当时很奇怪,同学之间的好多事我都不知道,我爸却知道,学生喜欢找我爸倾诉……不搞大一统的固定模式、自由宽松或许正是杨林柯赢得一些学生“欢心”的原因。比如,高三最后一段的复习课或下午的辅导课,一般都是学生复习本科目内容,老师在过道巡视,准备为学生答疑。杨林柯却说,语文学习时间也可以给其他课,现在不想看语文的,想看英语、数学,想

  看什么都可以!不管吃饺子还是吃包子都一样,只要大家爱吃,有营养,都是好的,没关系,时间是大家的,可以自由支配;知识是一个系统,没有谁轻谁重,学习也没有固定模式。

  一个男生为自己的疑似“早恋”与父母对抗,他与女生在广场散步,父母悄悄在后面跟踪,盯梢,还打印了他的手机通话记录。他觉得在家里实在受不了了。他问杨林柯,男女同学之间就不能有真诚的友情吗,就是爱情又如何?他平生第一次有了这么美好的感情。他将不能对父母说的话,对杨林柯说出来,他将老师当作最可靠的人。还曾有一个学生半夜3点给杨林柯挂电话……一个学生写信诉说父母离异的创痛,请杨林柯看了要为她保密……一个学生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而苦恼……

  谈起这些往事,杨林柯的眼眶里含着泪水。学生的信任是他最大的欣慰,这也是他作为教师的最大快乐。他觉得要换一种思维看教育教育不应只是知识教育,同时也生命教育、公民教育

  什么样的学生最可爱

  他最喜爱的是普通班爱思考爱提问的学生,而不是重点班的高分学生。

  有一次下课,一个学生拦住他,老师我有点事求你。

上一篇:区事微评     下一篇:推动课堂教学转型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