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被告” 在执著信守着什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04-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杨林柯问,你有什么事?

  学生沉吟了一下,说,我爸过生日,你帮我写两句话。

  杨林柯笑了,你已经高三了,应当自己写了。

  学生说,老师我担心自己写不好,不会写……

  杨林柯说,我写得再好也不代表你呀,你已经18岁了,你是怎么长大的?你应该给你爸说点什么?你看,路边的花开得再小,也是真的,是有生命的;商店里的塑料花不论多么鲜艳美丽,那是假的。

  此后,这个学生的作文越写越好,因为他不说假话了。作文就变成了生命里面的东西,写作就变成了一种享受。

  主张学生写真作文,是杨林柯的一贯主张。他说,自己最重真东西,要有生命在里面,改作文首先看是真的假的。可是有学生说高考作文不能放开写,担心得不了高分,他很遗憾。

  杨林柯说,车好,啥好?发动机好!人好,心好,才是最重要的。心灵的品质差别太大。他最喜欢的学生,常常不是考分高的重点班的学生,重点班学生受应试教育毒害多,没有普通班学生思想活跃。有的重点班学生恶性竞争,别的同学问难题,都不告诉,跑步摔倒了会不会有人帮一把?只重竞争和成绩偏离了善良人性。他觉得,教育要用好的、善的品质带出来正面能量,每个人的品质自然会影响周围一群人,社会才能不断进步。知识信息永远是学不完,选择什么样的知识教育不最重要的,不注意对人善心的培育会遭到报应,比如校园暴力事件。换句话说,学校有问题是人有病,像刹车失灵。不能总让孩子拿一堆题去做,只为提高一点分数。如果一个学生的理想只定在上大学,那么上了大学可能就没理想、没目标了。多少大学生在泡游戏厅,谈恋爱?回归教育的本质就是引导人性向善,关怀更高的社会价值,推动社会和谐……他最看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

  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杨林柯的教育方式构成了对现行教育的挑战

  杨林柯并不介意学生说他是愤青,他承认自己说过“单纯灌输知识的教育不过像养猪……”这类愤激的话。他说,自己讲话有时会跑偏,但是出发点是激发学生思考。庄子不偏激吗?鲁迅不偏激吗?林贤治说思想都是走偏的。他重批判,更重建设,他说批判容易,建设很难。

  杨林柯在一篇杂文中写到:“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养猪教育,这种教育不尊重人,不把人当人,只关注训练和成绩,不关注内心的成长发育……”他认为,孩子应该也有判断力,他们现在大多数只关注利害,而不关注是非。杨林柯讲话偶尔会用陕西方言,他常将自己的学生称作娃,他希望“我的娃”有阳光,有快乐。

  教师应该捍卫学术尊严,有精神自治。两年来,他拒绝交教案,他说写教案和备课是两码事,不交不等于我没有教案或没有备课。说到听课,杨林柯不喜欢别人听他课,他说,我不善表演,而且听课容易干扰人,让课堂不真实、不自由。他开玩笑说,鸡下蛋你看它,就下不出来了。他也不喜欢听那种过分“构思”的与过度表演的公开课,认为那太假!

  谈到成为“被告”这件事,杨林柯说,是外部环境变了,社会焦虑的转移。现在社会生存压力大,家长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担心孩子将来不能上好大学。一些家长本身不成功,让孩子争面子,这是自己意识扭曲,比如,班上曾有一个女生哭着说,自己喜欢弹琴,想学音乐,可是父母不同意……杨林柯并不怨恨告他的家长,他说,有时家长是弱者,教师也是弱者。

  被称为理想主义者他不反对。无论什么时候,他觉得教学生说真话都是最重要的。所谓教育改革就是让教育回到本质、本真。所谓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最终最大的是社会理想,不是靠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社会是被理想主义者推动的。文化是社会土壤,鱼有问题是水有问题,庄稼有问题是土有问题。

  杨林柯说,真理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方向运动的,在现实中他试图选择一条中间道路。杨林柯曾给钱理群写信讨论教育问题,钱理群评价杨林柯说,像杨老师这样的人不仅有高远的理想,他的行事却是现实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这些老师所进行的革命构成了对现行教育存在的事实上的挑战……

  杨林柯是否正像钱理群所言,在推动一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我们拭目以待。

  杨林柯“自画像”(摘编自杨林柯的博客)

  学习型、思考型教师,年过不惑。多次参加全国高考语文阅卷,曾被评为陕西省高考语文阅卷“优秀评卷教师”。重视作文教学,曾就“创新作文”做客CCTV“成长”栏目。多年来,辅导的学生发表习作超过百篇,其学生在全国各种作文大赛中获奖的超过20人次。喜读书,杂涉猎,兼收并蓄,不求甚解,时乐以忘忧。课堂教学注重语文信息的质和量,喜欢以自己的读书写作影响、带动学生。不跪着教书,自然不惧“权威”;不屑于参加各种表演式的“赛教”,自然与“能手”无缘;不以培养工具为乐,自然重视学生精神的发育、思想的成长、人格的健全;不好高骛远,自然立足现实,把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新课程理念结合起来,执著地坚守语文的精神领地,在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中,寻找平衡的支点,把日常学习与高远的人生目标结合起来。喜欢的格言:“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杨林柯的博客

  不要让自己与应试教育一起腐烂

  在学校教育的课程要素中,语文更是责任重大,学生世界观的建立,精神世界的指向主要靠语文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它的基础,而人文性则是它的灵魂和价值指向。

  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的工具性被过分拔高,而它的人文性被严重稀释,语文成了字词句篇的大演练,学生的阅读不足,训练有余,课堂教学不足,做题考试泛滥。教师在这样的教育中老是处于一种煎熬和撕裂状态,因为人文性的一些东西在考试中并不一定能反映出来,而这些东西对学生终生有益。讲,要耽误时间,与考试也不一定有关系;不讲,有违良心,教师的无私如何体现?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学会两栖作战,努力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间找到一个支点,因为现实逻辑非常强大,高考选拔就看分数,没有一个分数的硬指标,其他软指标都靠不住。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教师得练就一身硬功夫,能打硬仗,既要搞好人文素质教育,又要关注工具性的应试需要,但两手都抓会出现两个中心,会产生让人无所适从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毫不犹豫地坚持育人原则第一、实用原则第二。

  语文教育不是塑造,不是灌输。人的成长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内化的过程,改变一个人是最难的,教育只能影响,潜移默化。

  在语文的精神阵地愈见萎缩的现实背景下,坚守语文的精神价值和理性价值可能会和现实的实用价值在短期内不相协调,也可能会有一些寂寞和孤独,但从长期看,我们会强化学生的人格,形成学生的觉悟和智慧,会养育出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会培养出优秀的公民,对国家和民族功没大焉。

  当然,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泥淖中解放出来,先必须把教师从应试魔咒中解放出来,不要让应试教育同化自己,更不要与应试教育一起腐烂。要发展自己,解放自己。(摘编自杨林柯的博客)

  编后

  关注杨林柯老师,是因为他对教育具有个性的理解与坚持,因为他从教24年仍然存在的困惑与迷思。对于杨林柯老师的方式,了解他的人也并不都是赞成,也有质疑。无论是赞成还是质疑,杨林柯老师的困境显而易见。那么,杨林柯的困境是教师的整体困境,还是因为他的教育个性导致的呢?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也是对教师的教育现状的关注。

  杨林柯的教育方式是否值得提倡?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抛开这个问题,有一个问题广大教师必须直接面对,那就是在应试教育无法回避而素质教育又迫在眉睫的大背景下,教师如何才能不辱使命,找到一条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之路。

  您如何看待杨林柯的困境与方式?希望广大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参与到讨论中来。

上一篇:区事微评     下一篇:推动课堂教学转型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