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学得懂用得上能致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05-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潘光

  日前,在河北省南宫市一家兽药店里,店主刘朝中一边接待前来买药的乡亲,一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在一所学校两次求学的经历。

  第一次,刘朝中在南宫市职教中心学养殖,人在校园里,生产不摸门,记不住要领。3年后毕业回乡,他办了家养猪场,最多时养200头猪,但紧接着的猪病让他赔了个干净。

  第二次是2009年,南宫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办养猪班,刘朝中又报了名。每周两天上课学习,3天在自家猪场实践。学校的课程与第一次求学时相似,但授课内容与养猪过程紧密相连,学习生产两不误。这一回,刘朝中的事业与学习同步发展,猪场存栏600头猪、80头种猪,还创办了饲料厂、兽药店,带动了80个养殖户发展养猪。2011年,刘朝中除了买车、盖房,家里还余30万元。

  两种不同的职教办学模式,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这一切都缘于河北省职业学校的“送教下乡”。2009年以来,针对全省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教育却“办学没人学、学农不务农”的状况,河北省启动了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以农村中职招生改革为突破口,面向农村青壮年招收学生、送教下乡,受到农民的热烈响应。目前,全省已有30万名农民重进课堂,边学习边通过实训发展生产。3年来,河北省农村职教的五大办学模式,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提高教育综合效益提供了大量宝贵经验。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搬进温室大棚

  【创新学生来源,直接在从业农民中招收学生,解决涉农专业生源缺少的难题】

  2009年,河北省职教开展送教下乡时,满城县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王淑秀刚好45岁。此时,她已经有80个蔬菜温室,还是圣奥农业示范园的当家人。按照“20岁至45岁、有生产项目”的入学录取条件,她年龄属于上限。但她不仅自己要求上学,还积极向职教中心申请,在她的示范园里常年办班。

  王淑秀告诉记者,自己的示范园有100多名当地的农民员工,以往生产活动全靠经验,遇到突发病虫害,不能及时处理,造成了很大损失。她也曾到当地的农科部门求助,但单一的培训效果不理想;她送孩子上职校,但“黑板上学种菜,回来不顶用”。

  当县职教中心确定在村里成立教学点后,王淑秀和她的员工全都报了名:“我们不出村、不耽误干活就能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职教中心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

  王淑秀投入10万元建了3间教室,投入5万元购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室里,学生接受文化课和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课就在温室大棚进行。老师按照生产季节和生产顺序开展专业教学,经过一个生产过程,大家普遍能掌握一类生产项目各个环节的知识和技能。村里其他农户受到影响也赶来听课,并纷纷将低效益的粮食种植改种为大棚蔬菜。(下转第七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