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取向教学论 引领教改新方向
核心提示:
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了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的第八轮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十个年头。课改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理念的更新、课程的开发、学与教的方式的改变等,也涌现了一大批教改名校,然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弥留之际,还是留下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诘问。十年课改,虽然已取得许多人期待的素质教育的大面积突破,但近些年,一些地方的课程改革有些步入徘徊或原地踏步的困顿状态,不仅无法继续深入,甚至还出现疲惫和倒退的端倪,历经十年的新一轮课改如同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一样,已经从起初的“摸着石头过河”进入了今天的“高原期”和“深水区”,似乎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
面对这类不可忽视的现象,面对素质教育新时期和90后新人群的新要求,已经在神州大地高奏凯歌十数年,尝试过多条路径的课改应该怎样继续前行?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改怎样穿过“深水区”,成功突围?
我们踏上素以思想解放的锐气和敢为人先的胆识而闻名的南粤大地,找寻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突破的新样本。
十年课改新探索——象贤中学教学改革
操着一口纯正地道的英语,一位年轻女老师站在面对面围坐着的各学习小组的学生中间,学生们一边看着课件,一边大声朗读。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一份“导学稿”,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导学稿的引领,或阅读、或沉思、或解答训练、或小组讨论,只见有的小组讨论后填写了一张疑难卡交给了老师,有的学生当场举手向老师提出疑问,也有学生主动站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有一些问题老师给出反问式的点拨、启发或提示,也有一些学生当场提出质疑。这是我们在象贤中学高一年级英语课上看到的真实场景。
2012年3月2日上午,“三元整合导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在象贤中学举行。来自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各专业教学法的教授、广东省和广州市以及番禺区三级教研室的高中各学科教研员、番禺区教育局及其下属各镇(街道)教育指导中心和中小学的领导、中小学骨干教师等教育工作者济济一堂,在象贤中学现场观摩“三元整合导学模式”课堂教学。
这一天,象贤中学高一至高三共60个班全部课堂对外开放,涵盖了高中所有课程。与会的老师、专家、教授深入课室,实地观摩象贤中学的导学型课堂,并和教师及学生交流教学感受。
众所周知,高中普遍面临着高考升学率的压力,曾被有的地区私下命名为课改的“禁区”。“没想到一所普通中学能将新课程方案落实得如此规范而且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没想到他们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整个教学过程融合得如此自然而实在;没想到面对高考压力的高中生也可以学得如此轻松活泼。”现场观摩中,有专家一连用了三个“没想到”,向我们表述了自己的感慨之情。
这一天,也是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谭国华副主任和象贤中学的师生们最兴奋的日子,因为,他们合力倾心培育的“三元整合导向模式”教改实验产生了明显效应,获得了教育专家高度肯定和同行们的普遍认同。而就在三年前,象贤中学的校长和他的同事们,还在为怎样使学校站在“国家级示范高中”荣耀的肩上进一步践行“上品教化”的理念,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而冥思苦想,夜不能寐。
象贤中学的所有思考,都是从拷问中国高中教育的现实出发,从当下课程改革的现状出发。
1.课改攻坚
说起课改,相信每一位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都会唏嘘不已。
岁月如流,往事如烟。始于2001年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这几千个日子,无数校长、教师,为之呕心呖血、辛勤耕耘、付出过心血、流下过汗水。
从新中国创立即开启的前七次课程改革,虽然均有成就,但课程教材体系并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偏难偏繁、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和人文学科比重过低等问题。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教育部于2001年正式启动第八轮改革。这次课改被专家誉为“范围最广、力度最大、速度最快”。“范围最广”是说,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准备几乎动员了全国所有可能参与的教育专家,并实行课题招标制度;“力度最大”则是因为制订的全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从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到管理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整个系列的教材更是焕然一新;而体现“速度最快”的是第一轮实验工作尚未结束,全面推广工作就已逐步展开。课改十年,这场以“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的运动,在教育观念、课程开设、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还诞生了一批教改先进地区、教改名校及优秀教师。
课改的确在逐步深入,但社会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高考一考定终身、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乏术等批评却一直没有停歇,甚至越来越尖锐。历经十年的新一轮课改如同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一样,已经从起初的“摸着石头过河”进入了今天“深水区”、甚至是疲惫期,似乎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
有报道说,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参观访问,希望听到一节有中国特色的公开课。负责接待的机构就安排一所著名高中的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为他们开了一堂物理课。课堂上,教与学双边活动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课堂气氛热烈;教师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训练有素,时间安排恰当。
讲完课后,中国的教师们都不禁鼓起了掌。奇怪的是,美国教育工作者们一点表情都没有。这是为什么?他们的回答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们反问: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美国教育工作者们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是啊,如果课堂只是形式上从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这种“虚假繁荣”的课堂教学和过去的教师完全主导课堂又有多大区别呢?
无怪乎,尽管课改在不断深入,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弥留之际,还是留下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诘问。
2.上下求索
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是一所地处广州城郊的普通高中学校,已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目前有60个教学班,属广州地区的中等生源学校。2008年象贤中学在接受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时,以15个学科全优的佳绩成为“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2009年又顺利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高中”督导验收。可以说,象贤中学似乎已经到达了自身的理想高度。
然而,正当全校师生都在分享喜悦的时候,学校领导却在冷静地思考着两个问题:
一是象贤中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相对承载着较多的社会关注和期待,学校虽然挤入了“示范高中”行列,但办学综合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一些名校相比更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在新平台上创设新的动力源和发展点,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实施新课改、提升教学质量、探索新型办学模式等方面如何真正体现“示范高中”的示范作用?
二是正在此时,番禺区教育局冯润胜局长为推动番禺教育高位优质发展,提出了“上品教化”的区域教育理念。“上品,最优者也;教化,教育且化成也。”“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易经》)。“上品教化”要求以岭南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着眼于番禺社会的发展和未来,构建番禺教育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提供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作为区域内的示范高中,如何践行这一区域教育理念?能否创建“上品教化”理念样本学校?
示范?上品?理想教育?句句在拷问着象贤中学领导和老师们的智慧和勇气!
“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该怎么办?”这是一道很适合做比喻的智力题。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往山下跑,而登山专家忠告,往山顶上走,固然风雨可能更大,却不至于威胁你的生命。至于向山下跑,看来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但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而丧失生命。
面对挑战,象贤中学只有一个信念:勇敢向上。为此,象贤中学组织教师、专家、校友等力量制订了学校新一轮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三大任务:改造校园、突破质量、提升文化。
改造校园的主要目的是优化办学条件,对学校历次扩建和改建所形成的部分不规范甚至已破旧的校舍、场室、设施进行改造,使其既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发展需要,又能体现百年老校的优质教育文化品位。突破质量的主要目标是改变当时连续几年学校教学质量指标徘徊不变的状态,通过提升教育加工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使更多的学生在充分展示个性的同时考上更好的大学。而提升文化则主要基于学校领导相信:文化是创造未来的根本力量,象贤中学是一所地处千年古镇的百年老校,总结、提炼和光大其优质的教育文化内核,将使象贤教育呈现出其强大教育资源优势,并将激活出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围绕三大任务,象贤中学分期组织了专家学者、专业人士、教师及学生和校友代表研讨会,征询意见、集思广益。同时,象贤还分批组织人员考察了全国各文化名校、教改名校,并研究和总结了近十年来本地和全国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其中,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谭国华副主任的意见,为象贤中学的发展点亮了一盏明灯。
谭国华是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管教学业务的领导,他认为:象贤中学在进入示范高中行列后,进一步自我拷问“示范”“上品”和“理想教育”,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对事业执著的情怀,三大任务的提出更是一种“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专业精神,改造校园、突破质量、提升文化三者相辅相成,但在同时推进的过程中,应将“突破质量”始终放在最核心、最紧迫的位置,因为教学质量不仅是学校教育最本质的追求,也是改造校园的最终目的,更是学校文化成果最重要的体现。受象贤中学领导和老师们对教育的这种执著情怀和进取精神的感染,谭国华热情地承诺,将他所掌握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全国各种成功的教改案例或先进经验介绍给象贤中学,并指导象贤中学的教师们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寻求“突破质量”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如何突破质量?这是无数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及教科研人员都在为之奋斗的问题。十年课改,十年探索,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在这期间得到了培养,也经受着考验。
象贤中学领导和谭国华一起,一次次翻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并对全国教改知名学校和各地优秀教师的教改经验,进行了反复研究和比较。
无疑,一些教改名校在深入探索和总结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各自形成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甚至可以说从不同角度创造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奇迹。谭国华这样评价。
如果进行总结的话,不难发现,它们有些共同的特点: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重建课堂教学组织和教学流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强化对话与交流,鼓励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自我建构。
但在对一些学校的教改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有些学校未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方案,未按规定开齐课程和开足课时;有些学校教改注重经验的提炼,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些学校还在用时间加汗水的方式追求“增效”,变相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学校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轻视甚至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全国蜂拥而上学习一些教改名校做法的甚多,但教改取得同样成功的学校却很少,多数未能取得预想的教改成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