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轮驱动”助推古道明珠展新姿
绵延900多公里的河西走廊,是内地通往新疆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在河西走廊的中部重镇张掖市,坐落着从兰州到乌鲁木齐近2000公里古丝绸之路上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河西学院。坐拥丝绸古道,传承古今文明,河西学院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河西走廊地区乃至甘肃全省日新月异改革发展的大潮中熠熠生辉。
近年来,河西学院以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学科专业改造工程、教学质量提高与教学改革工程、科技创新工程、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校园文化创新工程等“六大工程”为抓手,全面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初夏时节,笔者走进河西学院,探寻学校内涵发展的丝丝脉动。
人才强校工程 夯实内涵发展之基
近年来,河西学院始终把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实行积极的人才政策,不断扩充教师队伍数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了一支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而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成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最重要的抓手。
谈起学校的人才强校工程,河西学院党委书记周永革说:“针对欠发达地区引进人才和稳定师资队伍难度大的实际,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培养、引进、留住、用好’的原则,以‘祁连人才工程’为抓手,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激励机制,加大柔性引进人才力度,确保每个专业引进2至3名来自行业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短期内建设一支数量比较充足、结构比较合理、素质比较优良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作为人才强校工程核心内容的“祁连学者计划”和“祁连学术带头人计划”,旨在以优势特色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为主,通过引进和专门培养方式,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推动学校总体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该工程的受益者——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高荣高兴地告诉笔者:“祁连人才工程是学校人才强校工程战略的具体实践。对于学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学科专业建设和转型发展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学校发展史上,必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六个一百工程”是人才强校工程的主体。通过该工程的实施,河西学院计划到“十二五”末,教授、博士达到100名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100名以上,引进录用100名优秀硕、博士教师,聘请100名国内外专家、企业家、著名校友、政界人士为兼职或客座教授,选送100名教师到名校、名企和国外进行培训、挂职和研修,遴选100名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攻读博士学位或获得资格证书。
有效的制度既能留住人才,也能让人才才干的发挥得到保障。为此,河西学院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的用人制度,按照“支持创新、鼓励干事、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和“向教学科研一线和高层次人才倾斜”的原则,完善绩效津贴分配制度,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绩效津贴分配制度、激励机制与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实行人员分类管理,科学统筹,第二轮全员聘任已圆满结束;注重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奖励制度,激励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培养人才、建设专业、申请项目上;切实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建设,加强教师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进一步改善教师学习、工作、生活条件,稳步提升教职工津贴待遇;为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
河西学院的人才强校工程已经取得成效:教师队伍迅速壮大,现有专任教师529人,高职比达到40%以上,高学历教师达到57%;同时,聘请外籍教师12人,兼职教师110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
河西学院重视教师师德建设,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及评优、推优头等重要依据,评选“师德标兵”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营造了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广大教师弘扬“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扎根河西,辛勤耕耘,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涌现出了一批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先后有6人获甘肃省园丁奖,1人被评为甘肃省教学名师,3名外教获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10人入选甘肃省领军创新人才,14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人获“五四青年奖章”,6人被评为河西学院教学名师。
改造专业 人才培养“有的放矢”
2012年2月14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校新增本科专业,河西学院申报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工程及自动化、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等5个应用型专业获得批准,这些专业的设置,都是基于河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发展需要。这是河西学院秉承应用型人才培养传统,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实施专业改造的一个缩影。
自2001年升本后,河西学院坚持把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巩固和提升教师教育和农业教育的办学基础和竞争力,打造优质教师教育品牌,突出生态农业特色,作为学校准确定位、科学发展的基本选择。基本建立起能够有效适应和促进河西基础教育和农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
做优基础学科、做大应用学科、做强特色学科,这是河西学院专业改造的基本思路。在这一基本思路的指引下,一大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就业前景广阔的应用型专业、特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迅速壮大。
积极发展与河西及周边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工程技术和经管艺术等应用型学科专业;
重点扶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的现代农业、新能源、特色资源利用、河西历史文化等学科,带动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优化巩固教师教育专业优势,做实小学教育省级特色专业,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分流、分段”的中学师资和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
着力打造农学和生物工程类专业特色,加快建设和发展种子科学与工程、农学、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学科专业;
积极争取相关大学、企业、研究所的帮扶和支持,加快建设发展风电工程、光热、光伏发电工程、化学化工、土木工程等学科专业;
积极推进经管、旅游、政法等专业人才培养向地方性、应用性方向发展;
大力加强文理基础学科建设,促进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学科交叉;
……
河西学院在学科专业改造上这些大刀阔斧的动作,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本科专业从2001年的6个发展到2012年的40个,涉及文、理、教、农、工、管、艺、经、史、法等10大学科门类,其中教师教育专业19个、非教师教育专业21个;已建成种子科学与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小学教育、旅游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汉语言文学、英语、小学教育、工商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校级重点建设专业5个;初步建成了以文理应用学科为支撑,以教师教育为优势,以河西生态与绿洲农业、新能源工程、旅游管理等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发展为特色,与甘肃尤其是与河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河西学院院长刘仁义教授表示:“今后,学校将紧密结合甘肃省尤其是河西地区基础教育、支柱产业和新型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促进专业内涵和特色建设;改造传统专业,拓展专业方向,适时增加新专业,将专业调整和改造的重心逐步转向现有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专业方向的凝练拓展以及专业之间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学校多学科专业的优势,引导并支持跨学院、跨学科共建社会急需的新型、复合、交叉专业,突出专业内涵和特色建设。”
质量提升工程 紧抓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2011年,在全国物理教学竞赛中,河西学院选送的6名学生全部获奖;在全国数学竞赛中,河西学院的学生获得三等奖,是甘肃省同类院校唯一获奖者;在数学建模竞赛中,河西学院6名学生获奖,获奖率35.2%,高于全省32.8%;在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决赛中,河西学院29件作品获奖,在全省同类院校位居前列……这些是河西学院实施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取得成果的一个真实写照。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这是河西学院全体党政领导和教师的共识。为此,河西学院坚持教学中心不动摇,强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河西学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语言能力(英语、普通话)、动手能力等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促进“学历+技能”的多证人才培养,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中不断强化专业特色建设;深入推进“因材施教、分段培养、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和建立“3+1”、“1+2+1”、“3.5+0.5”等多种形式的分段、分流、复合、交叉等培养模式;坚持课程建设标准,制订学校课程开发建设规划,优化课程结构,精简理论课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了一批省级精品课程、优秀通识教育课程;初步建成数量、质量和结构与学生发展和学分制实施相适应的选修课程体系;并提出专业建设“五个一工程”,即:有一个优化的培养方案,一个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能享受到一门由省级专家讲授的专业核心课程,一门由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开出的专业技术课程和一门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
在教学改革方面,河西学院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构建以实验为基础,以实习、实训为重点,以毕业设计和创新实践活动为提升的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学分制改革为突破,以提高学生学习发展能力为核心,构建学生就业创业、交叉复合、学术专业三个个性化发展平台和培养发展路径;建立健全导师制、选课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弹性学制等教学制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完善学生学习发展与就业创业服务指导体系,指导学生科学制定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设立学校“学生学科技能竞赛与学术科技创新基金”,大力开展各种实践性、创新性、竞争性学科技能竞赛活动。出台一系列加强学风建设的制度措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考研、考级、考证和参加各种竞争性就业创业考试以及各种发明创造、社会调查、课题研究等创新实践活动,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河西学院还设立专项基金,立项资助国家级、省级和学校特色专业点和专业群建设、精品课程、教学创新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教育等教改实验试点,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目前,已建成省级教学团队一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校级精品课程55门,开发建设“河西通史”、“裕固族民歌研究”等10门校本特色课程。
河西学院整合思想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品德一体化工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备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这几年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我们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为我们将来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谈起河西学院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的进步,该校经济管理学院大二学生张露雨高兴地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