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轮驱动”助推古道明珠展新姿
科技创新工程 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2011年,河西学院28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科技部等机构立项,项目数量和经费取得历史性突破,在甘肃省同类院校遥遥领先。作为一所区域性本科院校,河西学院的科研实力可见一斑。
升本后,河西学院紧密结合地方重大战略和规划,加快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建设学校科研创新体系,主动适应国家和省地科技创新体制和政策的变化,以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科技推广为重点,支持部分具有比较优势和对学校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研究,发挥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实验基地和研究所等的科技创新孵化器作用,在生物产业发展和生物技术研发、生态保护和设施农业、河西特色资源利用、河西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市场需求和竞争力的高质量科技成果,在河西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理基础学科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同时,加强科研组织建设,理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科研组织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鼓励支持以项目、课题为载体,组建以教授博士为核心的科研创新团队,连续多年学校年度科研经费增长率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河西学院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平台和教学平台的共享、共用和相互促进,致力于把甘肃微藻工程技术中心、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河西历史文化省级重点学科、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基地等建设成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全省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应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平台和服务社会平台。
实施人文社科振兴繁荣研究计划,利用河西及周边地区独特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加强区域特色文化研究,加强文史学科与敦煌研究院和各市县相关机构和学者的合作,加强对敦煌学、西夏学和学校周边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等的研究,切实提升学校在河西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影响力和水平。
近5年,河西学院获得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0多项,获得地厅级以上奖励100项,其中胡萝卜斑枯病研究、螺旋藻复合新产品开发、河西走廊干旱荒漠绿洲优质花卉草坪建植技术研究、河西走廊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河西走廊生态效益研究、河西走廊优势农产品实施农业标准化模式研究等一批应用技术成果,获得甘肃省和张掖市科技进步奖。
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让学校与地方经济互动“双赢”
由河西学院魏生龙教授主持的“胡萝卜斑枯病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使河西走廊该病害的发病率降低了30%-40%,平均每亩增产100公斤,每亩增收50-80元;“甘肃河西走廊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创新应用及技术体系建设”,发明并推广本地化实用技术15项,自2001年以来,在河西地区得到规模化推广,生产食用菌37万吨,产值超过10亿元,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近年来,河西学院实施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努力提高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大批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成为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剂。
当然,科研成果的转化仅仅是河西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一个方面。
河西学院依托甘肃省农村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和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将培训课堂设到了田间地头。2009年以来,在武威、张掖、酒泉、甘南等地举办各类培训班50期,培训农业技术人才7000多人,举办科技特派员培训班25期,培训人数达1100人。
河西学院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进一步探索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更为直接的切入点和更为有效的体制机制,在服务的同时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在加快学校自身发展的同时,提高对地方的贡献率。以地方为科研基地,整合力量和资源,组织科技服务团队,组织教师走出校门,主动到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寻找课题,积极开展科技成果推广、科技咨询服务,面向政府及企业的人才培训服务,形成为地方全方位服务的特色教育体系。
河西学院在校内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基地,以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凯源工程技术中心、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农生教学科研示范园以及各专业仿真实验室、多媒体机房等为依托,积极培育和建设校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基地,逐步推进科研项目、科研平台和校办产业向学生开放,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校外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共建基地。重点建立和完善以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地合作社会服务项目为平台,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专业实践能力以及依托基地开展知识创新和服务为重点的合作基地,促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协同发展。
河西学院发挥农业技术人才的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重点建立和完善以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地合作社会服务项目为平台,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专业实践为重点的合作基地,促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围绕农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建立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点,特别注重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目前,已在临泽县、甘州区部分乡镇建立了设施农业、高原夏菜生产示范点;在武威、酒泉和张掖的山丹、肃南等地建立校地合作食用菌生产基地,还围绕玉米制种、酿酒葡萄等产业与30多个村社建立合作关系。为此,学校每年派出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业一线蹲点,对农民给予技术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农民群众好评。
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提升学校发展的“软实力”
走进河西学院,校园内随处可见埋头苦读和激辩时事的学子,让人置身一种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之中。好学进取的年轻学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优美淳厚的校园环境,一起构成了河西学院最靓丽的校园风景。
多年来,河西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践行“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为导向,以富于创新的科技活动为主体,以特色鲜明的社团活动为补充,按照“学校活动精品化、届次化,学院活动学科化、专业化,班级活动经常化、普及化,社团活动特色化、兴趣化”原则和“结合专业、结合教学,校为主导、院为主体”的工作思路,开展品牌文化活动,统筹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河西学院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继承优良办学传统,加强应用型大学文化建设,特别注重把长期形成的重视基础、为人师表的师范教育文化和强调实践、脚踏实地的农业教育传统融为一体,凝练形成了“明德尚美,求真笃行”的校训,“文理兼修,德才并重”的校风,“务实创新、学以致用”的学风和“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使河西学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优异成绩。
河西学院通过大力开展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和杰出校友李灿学习的主题教育活动,实行每周升国旗仪式和新生军训制度,坚持22年学生值周劳动制度,开展扶孤爱幼、助残成才、社区援助、关爱留守儿童等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潜心研究、学术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勤奋学习、乐于奉献、不断进取的核心价值观。
此外,河西学院凭借河西文化的多元性,发掘地域特色、打造文化精品,发挥校内文学、艺术类人才的重要作用,编创了一批能够反映学校精神、地域特色、时代风貌的高水平艺术作品,在省内外参演屡屡获奖。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河西历史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河西通史》由天津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河西学院学报》开设敦煌学、河西文化、裕固族文化、河西生态学等特色栏目,对河西经济、历史、文化、生态的研究已初具规模,尤其裕固族专栏的开设,填补了裕固族研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术刊物无固定学术阵地的空白,结束了裕固族研究成果散见于各种报刊,无法形成学术聚合与研究竞争效应的历史,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该校教师还完成裕固族东迁历史大型浮雕创作、金色张掖大型油画创作等地方文化特色项目,主动参与地方文化、体育、艺术展演活动,以实际行动弘扬主流文化,营造和谐社会,推动文化认同,提升文化需求的质量与品位,发挥大学文化主导性。
河西学院主动融入张掖及河西生态建设,制订和实施校园景观建设规划,突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氛围,充分结合校园自然景观,做好校园绿化工作和人文景观建设,营建更加优美的校园育人环境。目前,5万平方米的祁连广场建设工程已接近尾声。建成后,河西学院将会成为甘肃最美的校园之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首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河西学院人将站在新的起点,传承半个世纪的历史积淀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励精图治,精诚团结,以满腔的赤诚,为河西乃至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