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名师 重实践 读经典
■本报记者 高靓
“当归10克,苍术、白术各15克,赤白芍10克……”
入夜,北京北三环东路的国医堂门诊部依旧人流如梭。随着医生口述,一个穿白大褂的年轻人奋笔疾书。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魏震每周至少一个晚上是这样度过的。抄方、把脉、观舌象……别看他是大三学生,已跟随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谷晓红教授出诊近3年,成为“熟手”。
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相结合的新型中医人才培养实验班为切入点,逐渐探索出一条“跟名师、重实践、读经典”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之路。
“跟班”名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中医思维
“9月13日入学,10月4日就开始跟导师去门诊。”对“跟师”的日期,魏震记得很清楚,“当时对中医是什么都不懂,就从观察导师怎样对待病人开始。”
为每个学生配备导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改实验班的一项创新举措。学生跟随校内导师每周至少出诊一次,寒暑假跟随校外导师每周出诊3次。2011年,学校设立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九年制岐黄国医实验班,培养方案进一步升级为“名医+名师”模式。校长高思华、副校长王庆国等一批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都加入本科生导师行列。
“面对‘院校教育难以培养名家大师’的质疑,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提高中医药教育质量。”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双庆说,“师承是中医几千年来培养人才的传统模式,将其与近几十年来积累的院校教育经验相结合,可以弥补标准化、统一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谷晓红告诉记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历来有重视师承的传统,但以往要在本科高年级以后,现在将这个环节提前,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尽早形成中医思维。”(下转第六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