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骨干高职学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05-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北信-兆维模具设计与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签约仪式 学生在国家级、市级科技竞赛中取得丰硕成果。 北信软件园生产性实训基地 北信数字传媒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院首批CPIT合作办学毕业生合影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始建于1954年,坐落于  我国著名的电子工业基地——北京酒仙桥电子城。1999年,在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北京成人电子信息大学的基础上,由多所学校合并升格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

  学院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影视动画等30余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8000人。在教育部开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推动下,学院2008年开始北京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并于2011年完成验收,2010年开始国家骨干校建设,按计划将于2012年结束。

准确把握学院办学定位 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系市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隶属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建校几十年来,行业办学一直是学院的特色之一,学院身处行业之中,与企业关系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发展休戚相关,对职业院校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更加深刻。作为一所高等职业学院,“既是北京市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首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立足电子信息产业,服务于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在内的北京高新技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在示范(骨干)校建设过程中,学院将目标确定为“将学院建设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大规模培养基地、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和首都高等职业教育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

  作为一所高职学院,必须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提出使命和任务,使其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才能汇聚思想创新,凝聚各方力量,实现发展目标。我们提出“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为己任,提供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与期望。”作为学院的使命,以此向全体教职员工传达了责任意识、追求的目标、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以来,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从“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作过多次修改,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与时俱进的指导。学院在国家精神指导下,汇聚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要求,将人才培养特征确定为“思想品德优秀、心理素质良好、身体健康灵活、专业知识扎实、技能精准熟练”,以此标准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要求,造就能够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发挥骨干作用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学院提出“博学笃行、术道精诚”的校训,激励师生要努力不断地学习、扎实做好具体工作,做事要精益求精、诚信做人追求成功。提出“教育服务”理念,强调学校要为社会、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教学服务,要持续改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学生、社区对学院所提供教育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办学水平高低的指标。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增强学院办学活力

  (一)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近年来,学院本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在北京电控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成立了以电控公司副总经理为理事长,电控公司下属8家大型国有企业负责人、学院主要领导为理事的校企合作理事会,为校企合作、处理各种合作事宜搭建了工作平台。同时,积极推进教学系层面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建设,13个教学系(部)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服务面向,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联席系主任,聘请行业内知名企业的专家担任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教学系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建立,形成了操作层面的校企合作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使校企合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学院针对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三个重点专业和专业群的特点,设立了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所等三个相应的技术应用研究所,校企双方技术骨干共同组成技术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队伍,同时承担高年级学生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和面向企业、社会的技术服务,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及社会服务的密切联系。

  健全运行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保障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学院出台了《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实施办法》,在专业发展、校企人员互兼互聘、专兼职教师一体化管理、学生实习实训、企业职工培训等方面制定具体制度,使校企合作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学院对13个教学系(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每年进行考核,将校企合作绩效作为对教学系(部)负责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校企深度融合,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为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实际产品对接,学院建设了一批支撑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筑巢引凤”建立“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示范(骨干)校建设期间,学院投资建立了5200平方米拥有近600个工位的“北信软件园”,形成可以支持多企业、多项目同时开发软件的生产和教学环境,吸引蓝波今朝、上海双实、北信酷卡、神州数码等多家企业进入软件园。企业的进入,带来了技术研发团队和真实的生产项目,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各个企业工作区,接受企业的管理,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考核。

  学院在校内建成1200平方米具有179个工位的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实训基地以及125个工位的电子商务实训基地。为了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学院与京东商城、淘宝网、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等国内大型企业合作,引进网上开店、企业信息情报采集处理、网站策划、网站推广、电子商务运维等多种业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实践训练。

  发挥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创立校企合作数字传媒实训基地。798艺术区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是学院上级主管部门——北京电控公司所辖的产业园区之一,学院依托798艺术园区文化环境优势,在园区建立了面积3000平方米的“北信数字传媒中心”。为了使该中心实现市场化运作,学院与北信银河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市场运作和学生实训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契约”为保障,形成生产与教学实习的保障机制。如今,北信数字传媒中心成为中央6台、凤凰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等电视台的生产制作基地,又是学院自主管理的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锻炼的重要场所。

  学院通过先进生产设备的投入,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形成“厂中校”教学基地。近年来,我院与北京电控所属国有企业北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电子装备生产制造实训基地,签订了资产使用、管理、维护和接收学生生产实习有关协议,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院与电控所属北京兆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模具设计与制作生产性实训基地,采取模具设计研究环节在校内、生产制造在企业,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与运作的模式,开展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作等项目的生产与实训。

  (三)建立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育人机制。校企双方根据学生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项目、工程进度为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从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几个层面实施校企共管共育,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和指导,实现全过程管理。为了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多年来,学院与燕东集团、兆维科技、北广科技、七星电子等众多企业通过“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教学等形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很好地满足了行业发展的用人需求。

  创新师资交流互聘机制。充分发挥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教学系(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桥梁作用,形成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联系交流机制;建立在职教师企业交流、挂职、兼职机制,选派近100名教师优秀教师赴企业交流、挂职,教师在提升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同时,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建立了近1000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保证了80%以上的专业核心课程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学时50%以上。

  实施校企合作专业和课程共建机制。充分发挥教学系(部)校企合作委员会作用,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努力实现主干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真实工作内容相一致,实践教学标准与职业岗位能力标准相一致,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促进专业特色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以人为本,明确现代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进入高职学院的学生,完成了高中阶段教育,心智已经成熟,再经过高职教育就要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从此将肩负起社会、家庭的责任。高职学院的毕业生是否在承担社会责任、在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变化以及在职业生涯发展潜力等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即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否达到较高的水平,是检验高职学院的教育是否具有高等性内涵的重要表征。当学生报考高职学院某个专业时,他已经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方面做出了明确的选择,而在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内涵即综合素质能力方面,学生自己却无法明确表达,这就要求学校要为学生将这种需求明确地表达出来,并使学院的教育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通用平台+技术中心”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能力全面培养的教育观,学院创建“通用平台+技术中心(GPTC)”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搭建“通用平台GP”实施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通过建设“技术中心TC”实施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因此,各专业的学生教育活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等均纳入GPTC框架内,按照GPTC的统一要求,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通用平台(General Platform,GP)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素质教育和通用能力培养的系统方案。通用平台通过思想教育活动、通用能力训练、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等途径,实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精神熏陶、思维能力培养、沟通合作训练、身心健康教育、职业素养形成等教育功能,形成学院统一的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方案。

  技术中心(Technology Center,TC)是学院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信息产业的技术领域和生产组织的特点,精心打造的工学结合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多功能教学环境。技术中心汇集以下5大功能:①具备高技术含量的真实工作环境,用于实施“学做合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②结合知识型产业的生产组织特点,开展“团队工作”式项目教学与实训;③作为学生创新工作室,成为学生科技竞赛集训的基地;④具备职业资格鉴定功能,用于开展“双证书”教育;⑤依托技术中心建立企业项目工作室,成为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的平台。因此,学院将依托功能完善的技术中心,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

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