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技术推进教育全方位开放
芝罘区是烟台市的中心区,现有中小学66所,在校生7万余人,在职教职工5300人。近年来,芝罘区坚持“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以“班班视频通”工程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强化投入,探索创新,逐步构建起“以新技术推进教育全方位开放”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模式。
2009年,在全国“班班通,堂堂用”研讨会上,该区以“班班通与区域教育开放”为题,介绍了芝罘教育信息化的初步构想和基本做法。芝罘区“班班通”建设与应用入选2009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十大事件之首。2010年,总投入7000万元覆盖全区中小学的“班班视频通”、电子白板、计算机配备“三大工程”的完成,进一步奠定了芝罘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基础。目前,全区已建成高标准、综合性的教育城域网。学校通过千兆裸光缆端对端与全区信息中心链接,整网支持IPV6及三层组播。建成“班班视频通”教室1520间、“电子白板”教室1700间,建成视讯会议室、远程评课教室和4个互动录播教室,全区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基本完成。在具体推进中,把握了三个原则:一是顶层整体设计。坚持以系统理论规划信息化工程,做到既“量体裁衣”,又“适度超前”,确保项目功能的最大化。建成了集三大层面(基础层、系统层和应用层)、五大系统(多媒体教学、教学开放、资源建设、教育评估和教育信息化管理)、九大功能(多媒体教学、中控管理、视频会议、校园安全防范、资源管理、设备管理、权限管理、教学评估以及电子监考)于一体的“班班视频通”工程。教育系统70个单位互联互通,不再是“信息孤岛”,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初步形成一个整体的“1”。在这个整体里,依托“网上资源超市”“透明化课堂”“网络虚拟教研”等,打破时空、教师、资源间的界限。二是区域整体推进。将信息化工程列为全区教育发展的“一号工程”,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强力推进,全面突破。按照“点面结合、有序推进”的原则,以全区所有学校为单位“1”,统筹谋划,化零为整,在区域内整体推进,既有效降低了工程成本,又保证了系统接入、调试、运行的高标准统一,实现“工程建设、资源配置、维护管理”的协调一致。这个“1”也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三是建用同步实施。按照“边建边用、建用结合”的原则,在推进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全力做好信息化应用工作。一手抓制度建设。围绕“班班视频通”的管理、维护、使用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信息技术应用三年规划》等4项制度意见,编写了《“班班视频通”设施使用及维护指导手册》等11万字的培训教材,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制度保障体系。一手抓跟踪指导。制定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规划,推行了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通过开展专项培训、专家讲座和蹲点调研指导等方式,为信息化工程的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先后组织开展各类培训50余场,培训教师5200人次。目前,全区所有一线教师都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
教育信息化工程在完成封闭性物理基础建设之后,开放系统,强化应用,成为其满足教育变革,服务教育发展的必然追求。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以“应用”为核心的指导原则,将关注点放在技术、人和教育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
教育全方位开放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里的开放主要包含三个意思:一是技术支持层面的开放。主要指的是物理基础方面的建设,包括网络的构建、平台建设、软件开发等等,为教育网上开放提供物质基础,使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开放交流成为可能。二是意识层面的开放。新技术必然要带来新思想,变革新方法。学校变得像银行、电信等部门一样,将主要业务即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架设在信息化的基础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管理,开放课堂,开展网上互动交流就必定会推动教师的开放意识,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创新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三是实践层面的开放。有了开放的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后,教育向同行、向家长、向社会开放将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对于打造区域教育品牌,提升教育品质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具体的实践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以开放促优质资源共享“最大化”
实现资源共享是教育开放的重要标志。高度共享的优质资源,不仅能促进技术、经验的推广普及,更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个体学习、发展机会的开放。我们重点围绕“四大资源库”建设,实现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最大化”。一是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以芝罘网络教研平台为依托,将学科组建到网络上,积极开发涵盖全部学科、所有年级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并创建四大“资源超市”,即资料类、理论类、课堂实录类和特色资源超市。通过专业人员开发、教师个人上传等方式,丰富资源的数量和类别。在“资源超市”里,每名教师都有资源的享有权和话语权,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同时,结合全区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工程,开设“芝罘名师”、“学科教研员”和“学科带头人”等网上名师工作室,集中开展新课程教学指导、课题研究、教学示范等活动,开创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新途径。二是建立标准,畅通渠道。资源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资源的建设模式和标准。为破解学校之间资源建设各自为战,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的“瓶颈”,在资源建设方面,探索建立了以教师建设为主、购买为辅,分布建设、共享使用的资源建设模式,推行资源上传、管理和使用的标准化,畅通资源建设渠道,为教师方便、快速、有效地上传和下载资源提供保证。在资源管理方面,按照“分门别类、科学实用”的原则,分学段、分学科、分类别,对各类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推行资源上传审核机制,对上传的资源根据资源大小、实用价值、格式规范等进行审核,提高上传资源的质量。三是完善机制,激励应用。资源建设的关键因素是“人”,只有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做到积极上传、主动使用,资源库才能真正发挥效益。为此,我们建立了资源建设激励机制和资源建设评估机制。对资源上传进行排名考核,对位次靠前的教师和学校进行奖励;定期进行课例、课件、主题资源等比赛,给教师以展现自我的机会;将资源建设列入校长任期考核,作为评先树优的依据,营造“人人关注资源建设、校校参与资源建设”的良好氛围。
以开放促教育互动交流“立体化”
建立“跨时空、多主体、高效率”远程互动课堂,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是加强区域间教育合作交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此,我们重点围绕课堂教学开放、校际间远程互动等方面,建立了以两大模式为核心,分“四步走”实施的互动开放机制,努力实现课堂教学全方位开放。两大模式:一是建立联播式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资源“跨时空转移”。充分发挥每名教师的专长,开设网络课堂,由一位教师主讲,其他教师作为管理者和学习者,教师轮流当主讲,开展“名师大讲堂”视频直播活动,供全区教师实时收看,引导教师人人当组织者和管理者,把教师从繁重的备课和讲解中解放出来,达到提升专业水平、课堂效益和教育质量的目的。每年我们都组织“校长课堂开放周”“名师课堂展示周”活动,借助联播模式,实现了教师异地观课,既增加了听课容量,又解决了以往学校场地不足、教师出行不便等问题。二是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全面打造“透明化课堂”。针对区域教育存在的差异,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组织优秀教师在本校上课,薄弱学校通过“班班视频通”异地同步上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远程互动,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课堂全方位开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按照“有序推进,逐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四步走”的推进策略。第一步,校内开放。借助“班班视频通”教师将自己每堂课的备课过程、课前准备、课堂实录等向校内的每一名教师进行实时公开。第二步,学科区域公开。借助录播教室,建立“网上虚拟教研室”,教师将自己的课堂向全区所有同学科教师进行公开,开展校际间互动研讨活动。第三步,面向系统内开放。主要分教师同步观摩和异地同步授课两种形式。目前,已经建立了系统内课堂开放时间表,将各学校开放课堂的时间、班级、授课内容等进行公开发布,逐步形成系统内课堂开放长效机制。第四步,面向社会开放,这是开放课堂的高级目标,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从而更好地引导学校和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然,开放课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通盘考虑、长远规划。如何把握好“度”,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它需要以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家长评价教育水平全面提高为基本条件。我们的构想是,以学校为单位由面向社会的开放日、开放周、开放月活动逐步过渡到常态化的开放。
以开放促教育监测评价“全方位”
资源共享也好,教育开放也好,最终都要落脚到提高质量、促进人的解放和教师、学生发展上。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监测评价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解放教育生产力的有效路径。从教育发展的形势来看,建立深层次、全方位的监测评价体系已成为一种趋势。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已进入“深水区”。一方面,教育自身需要以更多的包容、更大的开放去赢得社会、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家长和社会参与教育、监督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他们希望在参与学校管理,服务学校发展中,更多地了解学生发展的“一手资料”。顺应这一趋势,就必须实现监测评价的“体内循环”向“体外延伸”,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建立深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开放平台,使家长、社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便捷。在这个平台中,每个人都具有两种身份,既是实际操作者,又是实际评价者;既是领导者,又是组织实施者;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既是学习者,又是一种学习资源。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育人合力将变得更加强大。
从技术层面来看,建立深层次、全方位的监测评价体系已成为一种可能。2011年,世界新媒体联盟发布了2011地平线报告,提出了5年内影响教育发展的六大新技术。其中,电子书和移动设备成为未来1-2年影响教学、学习和创造性探究的主流技术。据调查,到2015年,80%的手机用户将实现移动设备上网,网络将成为助推教育开放的有力媒介。再比如,“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式,为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云”就像一间房子,房子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放什么东西以及如何摆放、如何用好这些东西。这些移动设备和资源平台,解放了学习工具对学习者的限制,实现了教与学的全方位监测评价。从我们的实际来看,建立深层次、全方位的监测评价体系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依托信息技术远程交互、实时观看、即时交流等功能,建立了远程观课评课教室,实现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多维度监测评价。通过授权登录的方式,实现了行政领导对全区任何一堂课,校长对学校所有课堂的随机性、常态化监测评价,对于提高课堂质量、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现行的监测评价手段,存在空间封闭、主体单一、透明度不高等问题,很难触动到教育最核心、最敏感的环节,导致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改革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监测评价处于“体内循环”的浅层次阶段。建立深层次、全方位监测评价,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自揭家丑的胆识和勇于创新的魄力。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芝罘教育“云计算数据中心”,借助云计算平台、泛在网络,打破教和学的时空界限,构建多主体、超时空、立体化监测评价体系。推进“阳光教育社区”建设,全区60余所学校的师生、家长及社会,可以在学校、家庭及城市的任意地点、任意时间,全面及时地开展学习交流,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监测评价。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实行教师评价。推行系统内多主体监测评价,组织全区5300名教师,通过实名制建立教师网上社区,同一学科和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开展学习交流,互相评价。第二步,实行学生评价。推行自下而上的反馈式监测评价,组织全区7万名在校学生,通过实名制的方式,对学校、教师甚至每一堂课,进行评价。第三步,实行家长评价。将监测评价的视角延伸到社会和家庭,组织全区14万学生家长,通过实名制的方式,对学校的日常管理、教师的课堂教学等进行评价。借助多主体、全方位、多渠道的评价监测体系,推动教育进入一个“高度开放、高度民主、高度融合”的发展新阶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