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懿:呼唤英雄归来的造梦者
幻想儿童文学并不是要营造一个完全封闭的、与现实隔绝的世界,而是要让幻想的光芒照亮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开启一扇想象之门。
——彭懿
■特约撰稿 张小武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一则“温家宝总理赠留守儿童粉书包,学生称我是男生要蓝色”的新闻引起普遍关注。大家在纷纷留言称赞温总理和蔼可亲的同时,也为小学生的率真可爱,特别是他表现出来的男子汉本色叫好。
儿童文学作家彭懿也注意到了这则新闻,他说,儿童的本性是崇尚男子汉并渴望成为男子汉的,他们对男子汉以及延伸出来的英雄有一种天然的热爱,幻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一名英雄。
彭懿的新作《老师,操场上有个小妖怪叫我》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写就的。他在书中不仅塑造了一个有着各种弱点的小英雄,而且把小英雄的经历和遭遇投射到现实,让儿童在环环相扣的故事中阅读快乐、历练胆识、感悟成长。
一段具有成长意义的旅程
《老师,操场上有个小妖怪叫我》是彭懿写的“我是夏壳壳”系列的第六本,之前陆续出版的5本分别是《戴牙套的青蛙王子》、《爸爸变成甲虫飞走了》、《小河花妖》、《欢迎光临魔法池塘》、《小人守护者》。这6本书都是关于一个叫夏壳壳的10岁男孩误入一个幻想的世界,进而遭遇种种困难,最终一一取胜的故事,其中第四本《欢迎光临魔法池塘》还获得了第24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优秀作品奖。
在彭懿的笔下,夏壳壳和现实世界中的绝大多数孩子一样,普通、渺小、不伟大、不光彩照人,没有一点点英雄气概,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小英雄。《老师,操场上有个小妖怪叫我》讲述的是:夏壳壳上课时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在召唤,然后和其他4位同学一起误打误撞地走进了妖怪村,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妖怪,接受了一个又一个考验,最终战胜妖怪,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对彭懿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段冒险的经历,更是一段成长意义上的旅程。他说:“不论是你,还是我,每一个人在童年的时候,都有过离家外出冒险的经历,或长或短,有的是去河边抓一只青蛙,有的仅仅是去街上买一本练习簿。虽然它们都是一次短短的旅程,但当你克服了在路上遭遇的困难,把这一次次的旅程累加起来之后,你就慢慢地长大了。”
《老师,操场上有个小妖怪叫我》的写作过程并不顺利,彭懿甚至绝望地想过放弃,但一个原创好故事的诱惑,让他坚持到了最后。和前5本不同,这本是先想好书名然后才有故事灵感的。凭直觉,他觉得会写成一个好故事,于是边写边根据故事的走向修改,乃至完成了前5章,故事情节的主要推动者还没有确定。直到有一天,在彭懿把小妖怪呼唤夏壳壳的话改成“爸爸,爸爸,请召唤我”的一瞬间,他才突然开窍,重新拾回写好这个故事的信心。
写作的过程就像夏壳壳冒险的过程,不经历一番曲折,是很难“长大”的,这可以理解为“成长中遭遇的阵痛”。彭懿说:“现在的物质生活太丰富了,儿童成长的环境也很安逸,小读者们未必能全部理解他的初衷,但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孩子们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有那么一点感悟,这个小说就算成功了。”
为儿童营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尽管创作不易,但在很多人看来,幻想文学似乎“脱离实际,想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儿童题材尤其如此。彭懿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历,感叹说,“幻想儿童文学可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要营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必须要有一套缜密的思维,而且符合学生的想象逻辑,这样才能让学生相信、让读者相信。写起来,往往比现实小说更难写。”
按照彭懿的看法,幻想小说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与现实没有边界的”,比如大家都熟知的《魔戒》;第二类是“与现实有边界的”,比如在青年人中大受追捧的《哈利·波特》;第三类是“发生在现实中的”,即他写的这种,基于现实,但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世界。“幻想儿童文学并不是要营造一个完全封闭的、与现实隔绝的世界,而是要让幻想的光芒照亮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开启一扇想象之门。”彭懿说,他作品的读者定位就是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不满足看童话了,希望看到更加真实可信的幻想故事,于是我为他们写作幻想小说这种更适合大孩子看的文学样式。”当然,最终的目的是,“塑造一个英雄,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写了多年的儿童幻想文学作品,彭懿积累了很多经验。他喜欢在民间童话中汲取营养,在业内受到好评的《欢迎光临魔法池塘》一书中,开篇就和童话故事的桥段大致相仿:“从前有一个国王……”不过,等你觉得故事好生面熟的时候,突然笔锋一转,一个全新的故事开始了。这种写法其实在童话写作中很常见,德国的格林兄弟和日本的安房直子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也是彭懿最喜欢的两位作家,他说,自己在书中这样做,也有向前辈致敬的意思。“其实中国的童话经典故事才是创作的源泉,只是挖掘得比较少而已,此外也与我国儿童文学不太受重视有关。”
很多读者说,彭懿的书都有一个悬念迭起、一气呵成的故事,读起来就是两个字:“好看!”在“好看”的背后是彭懿精心的构思。他会像一个专业的工程师一样,在故事有了初步的轮廓时,就开始在纸上画故事结构图。有了故事结构图,他写起来就会不断制造悬念、冲突,使故事的发展丝丝相扣,让读者目不暇接。
彭懿的作品语言幽默、生动,甚至还有那么一点调皮、可爱,冷不丁地还会冒出一两句成人话,颇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彭懿在生活中经常关注儿童说话的口吻,在写作中还注意吸纳当下一些流行语,变通地运用到作品中。“写作不能和学生断代,不能脱离学生,当然也不能脱离社会”,他说。当然,他有坚持也有拒绝,“儿童幻想小说应该担负起使命和责任,无声无息地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我拒绝用一些轻佻和粗鄙的话,比如‘靠’等。幽默不是流俗,要有坚持和原则。”
孩子才是真正的英雄
彭懿1958年出生于沈阳,父亲是大学教授,童年在东北大学的校园中度过。东北广阔的天地锻炼了他丰富的想象力,一个莫可名状但又隐约存在的世界时常出现在他的脑际。当时,受学校一位写科幻小说的教授影响,他初中就开始写科幻小说,高中时便有作品发表,从此和儿童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出于对自然界的好奇,开明的父母任由他报考了复旦大学生物系昆虫专业。1982年毕业后,他赴日本东京学艺大学留学,研究日本儿童文学,回国后又在上海师范大学读了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出版过《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等学术著作,翻译过《晴天有时下猪》等日本童话。彭懿善于在写作中集百家之长,并融入自己的研究理论,写出在业内人士看来比较“专业”的儿童幻想文学作品。
彭懿说,一路走来,自己也有很多遗憾,其中就有关于童年的,那就是“读书太少,缺乏阅读和积累”,所以他“很羡慕现在那些年纪轻轻就写出很成熟文字的少年作家”。不过,正如作家刘绪源在评论他的著作时所说:“文坛上,各人的路并不一样,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是不是前者总比后者划算?未必。”他指的是,彭懿几十年来一直跋涉在儿童文学的路上,这种精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成名作家所能相比的。
长期从事儿童幻想文学的研究和写作,彭懿温雅和气,声音清爽干脆、幽默真挚,给人一种轻松、快乐的感受。可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和的外表下,跃动着一颗一直呼唤“英雄归来”的心。他在“我是夏壳壳”系列的序中写道:“读这些书的孩子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在那一刻,他们已经与小主人公心心相印,融为一体。那一个个少年英雄,不过是他们的投影。是他们自己在呐喊,是他们自己在前仆后继地战斗,是他们自己在主宰着书里的那些英雄的灵魂,同命运、共呼吸。”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