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援疆干部蒲文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06-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蒋夫尔

  蒲文庆是福建省教育厅选派的援疆干部,现任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教育局副局长,是全国第一位连任援疆、夫妻援疆、孩子转学举家援疆的干部。

  来到新疆,要适应什么?

  2008年7月底到新疆后,蒲文庆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气候上的差异。他天天觉得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咳嗽不停,晚上睡觉都因口渴要醒来两三回,有时候忍不住在睡觉前一口气把550毫升的矿泉水整瓶喝下去。因休息和睡眠不足,那一阵子他的血压一直居高不降,因肾盂积水动过手术的伤口也不时隐隐作痛。

  但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福建援疆干部,要率先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援疆精神,在危险困难的环境中,决不能退缩畏惧,决不能给福建人民丢脸。

  蒲文庆说自己之所以能在新疆安心工作,特别要感谢家人的支持。2010年底,福建省教育厅领导找他谈话,问他能否在新疆再留3年,蒲文庆迟疑过,但妻子的一句话让他坚定了信念。妻子说,如果蒲文庆选择留下,她就陪着把家安在新疆。

  蒲文庆上初二的女儿很懂事。她刚来便遇上了严寒天气,室外气温连续多天都在零下30多度。她起早摸黑,冒着严寒走路上学,回家时脸上冻得发青发紫。蒲文庆夫妇很心疼,几次三番想租车送她上学,女儿却说,新疆的孩子能走路上学,为什么我就不能?

  蒲文庆说,来援疆,就是要吃苦,要付出,要奉献,要为当地教育发展作贡献。

  到了新疆,要干些什么?

  这是蒲文庆心里经常念叨的一句话。

  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他先后到昌吉州各县市学校调研走访。充分了解昌吉州教育现状后,蒲文庆把人才交流、师资培训、项目资助、联合办学和扶贫帮困等作为教育援疆的重点。

  2008年至2010年的两年多来,在人才交流方面,他促成了闽昌两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组织双方的互访、交流活动超过18批,达到220人次;闽昌两地中小学骨干教师相互间的讲学、示教活动超过12次。在师资培训方面,从福建邀请专家过来讲学,培训师资1000多人次;从昌吉州选派骨干教师赴福建接受短期培训和教育考察,人数达100多人。

  项目资助方面,他争取到的援助资金和物资总额超过340万元,用于举办培训班,捐建希望小学,捐赠图书,改善了15所薄弱学校的设施建设。联合办学方面,促成福建省的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与昌吉州职业院校合作,共有164名昌吉学生到福建就读,在国家中职学校助学政策尚未出台时,福建学校就为他们减免培养费1000元,共计减免16.4万元。他自己还先后拿出4000多元,资助3名贫困孩子上学。

  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为帮助更多的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2009年,他组织策划福建援疆干部援助千名困难学生。据统计,仅2009年一年,福建援疆干部援助困难学生达1135人次,累计资金达41.38万元。

  职业教育是蒲文庆协助分管的一项工作。到2009年底,昌吉州全州8所职业院校中,就有3所学校成为自治区级示范性职业院校,2010年和2011年,昌吉卫校和阜康中等职业学校先后成为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

  留在新疆,为了什么?

  2010年12月,蒲文庆决定连任援疆,一干又将是三年多。

  蒲文庆说,是这里善良淳朴热情的人民留下了他。领导同事热情地帮助他解决生活、工作上的困难;每次下乡,农牧区淳朴的群众热情地招待他们。当地干部群众在艰苦环境中无私奉献的精神,农村贫困家庭孩子渴望学习的眼神,让他下决心留下来帮助他们。最令他感动的是,自己只为当地群众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群众却把他永远当作亲人。

  新一轮援疆,福建省全面推进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科技援疆和教育援疆。作为福建省前方指挥部干部人才组副组长的蒲文庆,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他说,2011年到2015年,福建省将实施教育“双一百”计划,即每年选派100名教师赴昌吉州开展支教服务。同时,每年接收昌吉州100名教师和校长赴福建省培训,招收1000名以上新疆学生到福建学习并组织福建省重点职业院校与昌吉州8所中等职业院校“一对一”结对子,开展职业教育教学交流帮扶。他希望把工作做扎实,把党和国家对新疆老百姓的关怀,把援疆干部最光辉的形象留在新疆人民的心中。

  已经融入新疆的蒲文庆说,新疆是他永生难忘的第二故乡,以后不论他走到哪里,他都会自豪地说,自己是福建的新疆人,是新疆的福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