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视野下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常州大学坐落于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州市。在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以“责任”为校训,形成了“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和“大工程观导向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的办学特色。学校经过十几年不懈的教学探索实践和人才培养积淀,逐步形成了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五元”培养模式,并获得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五元”培养模式,即关注如何发展学生特定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形成“提出问题(对事物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研究性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与实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建立自信心与新的目标(形成创新的原动力)”不断促进人才“成长”的“五元”教育活动。
学校史国栋教授带领相关研究人员,以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为抓手,以“人格品质的塑造、工程应用思维与工程方法的形成、工程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工程应用创新能力的培育”为人才培养的四个立足点,对“五元”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实践。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勇气和能力。提出问题是学习、做事、从事研究、进行生产、创造等活动的起点。自然界、人类社会复杂多变,同时又五彩缤纷,需要人类不断地去提出问题,不断地询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这样,人类认识才有不断进步的动力。我们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的“逆反”精神和“好奇”心理,培养学生怀疑和批判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形成提问题的习惯,铸就提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开展面向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学习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随着知识的积累,对问题的认识也在逐渐提升,进而促进学习不断地深化。“教学”就是教会学生通过学习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从而在这种动态学习过程中养成分析、抽象、把握问题的能力和决策思维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经受运用所学知识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过程的磨炼。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经受运用所学知识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过程的磨炼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这个磨炼过程,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并感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与解决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是能够在不同并变化的环境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生产(工作)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学生能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实质上是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能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是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最本质的素质。这种顿悟的瞬间是创新的火花与原点。我们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主动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的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最终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行为。
如何培养学生通过获得创新成果形成自豪感,树立从事事业的自信心(形成创新的原动力)。自豪感与自信心是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石。自豪感与自信心绝不是盲目自大,也不是闭关自守,而是通过上述4个过程的教育培养形成的一种良好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心理特征是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成功、奉献社会的心理保障。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实验环节、社会实践等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的良好人格心理特征。
“五元”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持续改进的教育活动过程,它可以应用于教育过程的任何环节,对教育活动具有显著的指导性与规范性。如邵辉教授在《系统安全工程》课程中讲授安全概念时,应用“五元”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安全意味着可以容忍的风险程度”,学生对这一枯燥的概念难以理解,邵辉教授就以“过马路斑马线”人人都经历过的“问题”展开:
问题的提出:当你来到马路斑马线前需要过去时如何做?斑马线都走过,但谁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学生们反应激烈,七嘴八舌地对这个问题发表看法。
过斑马线的思想(或方法):作为人的本能反应,过马路要认识自己所处的马路环境,是否有车辆通过、信号灯状态如何、有无其他状态等,并依据自己对所处系统的认识,做出过马路的“设计”,是马上过,还是稍等,以及过马路的方式、速度等。
过斑马线的实施过程:依据“设计”好的方案过斑马线,如“设计方案”为人行信号灯是红色(禁行),而斑马线附近没有车辆通过,目测左侧100米左右有车辆驶来,并根据对车速(40公理/小时)的主观判断,得出车辆到达斑马线需要9秒,而本人过斑马线需要5秒时间,就认为这时过马路是安全的。而就在此时,驶过来的车辆为了在红灯前通过,突然加大了车速,结果造成人和车辆在斑马线上相撞,造成了交通事故。过马路看似简单,实质是包含人(自己、他人)的在一个复杂环境里的安全系统。那么,人的其他生产(或活动)系统也是如此,其关系更加复杂。
过马路给学生带来的顿悟瞬间。通过问题的提出、过马路方案“设计”、过马路实施过程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通过简单的生活安全案例,对安全的认识产生了顿悟火花。这种顿悟体验给同学留下深刻的烙印,增加了对安全的复杂性、综合性及不确定性的认识与理解,有助他们创新性地思考与解决安全问题。
提升了安全的意识与学好安全技术的能动性。通过简单的生活安全案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人类的生产或生活的每个环节都伴有安全问题,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激发了学好安全技术的主观能动性。
常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已取得了教育教学研究成果22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教材2部、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发表相关教育教学研究论文40多篇、出版系列教材40多部、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江苏省“十二五”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邵辉教授2011年也获得江苏高校“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称号。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教育哲学层面的理论问题,也有社会机制方面的制约,还有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等因素。人才培养必须立足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教育哲学的思维、以自由开放的创新精神、以国家民族振兴的责任意识,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