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办“教育特区”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尝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祖国强盛与社会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应试教育还没有根本改变,素质教育进展缓慢。孩子们疲于应付升学的压力,繁重的课业负担,种类繁多的补习班,宝贵创造性和想象力没有得到保护和激发。这次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成为我们教育界及全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建议在爱党、爱国、爱民族的前提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尝试开办“教育特区”。开办“教育特区”将会加快和深化教育改革。“教育特区”,特在政策上,特在投入上,特在管理上,特在建设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性、个性化教育,避免“千校一面”,让学校成为创新、出思想、出大成果、出大科学家的主场。

  其次,要加大对专家、团队持续扶持的力度,给人才足够空间和时间。目前,我国科研项目主要采取评估式、阶段性的资助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专家科研积极性,但由于资助时间短,缺乏连续性与持续性,使得专家为完成短期的评估目标,不得不放弃对项目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对此,我建议我国应采取“全面支持、区别对待”的科研项目资助模式,在普遍支持的基础上,在不同的行业中,对人员配备合理、科研能力雄厚的学术团队承担的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较高的社会影响、较好的应用前景的项目给予选择性的重点支持,每年的资助金额可为普通项目的几倍甚至几十倍,5年甚至10年、30年连续资助,不能让人才为了申报项目、应付检查疲于奔命,这样才能避免人才和团队的忙碌与浮躁,让专家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才能产出大的科研成果,才能真正实现项目资助的目的。

  再其次,要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目前我国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投入较大,同时也获得了众多研究成果,但评价科研成果的意义在于能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高校为科学的承载者,应与技术的承载者——企业密切配合,重点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与技术难题,根据社会的需求,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最后,科学规划,合理设置,促进医学院校健康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医学院校并入综合院校,成为综合院校的一分子。合并后,有些医学院校发展较快,也有些被边缘化,发展后劲不足、管理受限。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具有自主管理、建设灵活的特点,但社会关注度不足。希望国家与社会既要关注合并的医学院校,也关注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学校要多样化、个性化才能展现出特色,才能孕育出大的科研成果。(二、三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高海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