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家长也要调整好心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06-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陈宝泉

  

  高考在即,一些地方的超市乃至药店纷纷开设“高考专柜”,各种“保健品”、“营养液”包装上市。有记者采访购买的家长,回答大同小异:“要是不吃保健品,影响了成绩怕日后后悔。”

  近日,央视对部分大学生调查显示,近一半学生表示高考前吃过保健品,有少数人吸过氧,还有几名学生坦承高三时打过氨基酸注射液。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吃过保健品和打过点滴的学生,绝大多数都认为作用不明显,有吸氧者甚至会身体不适。医学专家解释说,因为耳鼻喉是相通的,吸高纯度氧时会有一部分进入内耳,有可能造成损害。笔者曾在电台参与一个高考咨询节目,有听众问高考期间“给孩子吃什么”。笔者建议,如果不缺营养的话,平时吃什么高考期间就吃什么。考试期间过度呵护,把洗脚水端到床前,无疑会增加子女的思想压力,欲速则不达。

  媒体报道此类新闻时,大多从学校、考生心理等角度分析。而笔者认为,拿主意的是家长。高考在即,家长首先要调整好心态。今天的高考已由考生的事、学校的事、各家的事,变为全市、全省、全社会的大事。老奶奶们停止扭秧歌,警车送迷路的考生去考场,上上下下不可谓不重视。在各方的期待和无形的重压下,家长要学会给子女减压,营造临场不慌、正常发挥的平常心,而不是不假思索地“人家买什么我就买什么,人家打吊瓶咱也别落下”。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高考、升学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的事。家长有责任向子女建议如何依自己的志趣与实力选择发展方向,帮助子女填报合适的志愿;以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读书阶段在人生道路中的位置和作用,大学期间如何为将来多作一些准备。

  今年是恢复高考后第三十六次高考,经过30多年的时间,国民(主要是家长)对待高考仍然没有形成成熟心态。这里有社会用人、用工标准等制度设计改革跟不上的问题,也有国民对孩子的成长过于功利、短视的问题。以前是独生子女家庭对未成年人过度呵护,“一人高考全家生病”;现在多子女家庭中也出现了只要一个孩子有希望上大学,家里就把宝全押上去的倾向。这既不利于孩子的自强自立,也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更有一些家长从小就给孩子“走后门”,为升学铺路,从小学开始就忙着给老师送礼、跟学校拉关系,想方设法帮助“抢跑”。更多的家长不是联合起来抵制这些歪风,而是“随大溜”,不情愿地跟风。这实际上是在毁掉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使得他们将来不适应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参与竞争。长此以往,只会毁掉教育、毁掉民族复兴的希望。

要闻